兩岸決賽進程大同小異,最大的分別應該是今日綠騎戰多點肢體碰撞,保持東岸傳統;包括JR Smith那球送Al Horford一程,或者Jayson Tatum搶波時肩膀撞到LBJ,加上上籃and 1後的大叫大嚷,大約有九十年代紐約人對熱火的三成「水準」。
可是有睇昨日西岸比賽的朋友,肯定會覺得兩場波有太多相似之處。昨日火箭的James Harden第一節就攻入12分,三分射五中三;今日的「大帝」更誇張,第一節就轟入21分,除了罰球外的命中率都過五成,可是騎士首節領先很多?不是,27:23,只不過是4分。LBJ作為聯盟第一人,在場上的震懾力亦是第一,對Tyronn Lue來說,如何分配其上陣時間,是最大的課題。第一節11分31秒,第二節6分23秒(騎士贏28:25),第三節打足12分鐘(騎士輸22:36),第四節8分53秒(騎士輸17:23);一如昨日勇士贏火箭,同樣是第三節拉開比分,這完全是部署的結果。LBJ作為領軍人物,的確能夠令對手驚懼,所以綠軍很聰明,除了第一戰後提過,以嚴密部署來阻斷LBJ切入,不讓他帶動全隊;進攻時也牽涉大量單擋和走位,令騎士上下疲於奔命。
綠軍和勇士的想法其實一樣,就是看你可以入到幾多分。昨日和老友去打波,途中都有討論過火箭、騎士和當年Allen Iverson的76人,為何拿AI來比較?因為想看看一人球隊能走到多遠。籃球風氣轉變了很多,正如Steve Kerr日前在記者會說,今日他根本連NBA也打不到,因為重攻重速度下,傳統白人射手無立足之地。76人當年是支防守強隊,能夠將對手得分壓在約95-100分左右,所以AI一個人入40分左右已很足夠;但今日的比賽動輒去到120分,一個人可以拿下幾多?James Harden 41分,已有疲態,LBJ 42分,也是一樣,只要對手的防守沒有失去信心,依舊有紀律地守到其他人,那一人球隊很難獲勝。去到如勇士般堅持團隊籃球,但每個隊友都是星中之星的,那又是另一個層次,正如多年來很多球隊都打防守,但能如當年活塞般組成五虎,只得一隊。
記得二月騎士大換血,一下子推倒重來,我不欣賞這種做法,但平心而論,認為的確解決了球隊老化及活力不足的問題,也令騎士有能力重新掌管東岸。可是以從今仗來看,其實與換人之前沒有分別,LBJ攻入42分,Kevin Love 22分,之後是Kyle Korver的11分;新兵如Larry Nance Jr和Rodney Hood都一分未得,Jordan Clarkson更一分鐘也沒有打過,George Hill好一點,打了33分鐘有1次助攻和3分,嚇死你!三個新兵不能用嗎?當然不是,但去到比賽中後段,LBJ幾乎已無力突破,打的籃球也是之前的一套,那當然用熟路的隊友較好;結果不換人的後果是Kyle Korver守也守不到,JR手感全冇下打到躁,前者打了21分半鐘,JR則是27分鐘,第三節問題就出來了,Terry Rozier的速度令騎士冇人追上,單節拿下14分,快攻是6:0,三分是15:9,比分也慢慢拉開至84:77。Kevin Love仍不放棄,乘住mis-match的優勢多次取分,有球走後門接過LBJ的漂亮彈地波上籃and 1,才令騎士不用提早揮動白旗。
進攻要默契,防守更要默契,看Larry Nance上場直情是不懂打波般,就知自2月換血後,Tyronn Lue和球隊管理層,以至隊中的王牌LBJ,都沒有讓新人好好融入球隊。要打好波,場內的擊掌手勢,或者精美的西裝,可以幫到一時,但最重要還是大家透過不斷的練習和比賽,熟悉大家的走位和習慣,知道大家擅長的位置,防守時的弱點,攻防才能成為一個團隊。有時看騎士比賽,我完全不明白為何單是開底線波,也要傳予控衛(通常是George Hill)後,又再傳給LBJ,單是這一輪動作已花了5、6秒,去到前場叫完戰術,大約就剩下14、15秒去組織攻勢;但看勇士和綠軍,多數是2、3秒就過半場,然後大家還有20秒左右進攻,不要看少這幾秒,大家的走位變化和傳球也可以多做幾次,令對手更難追上。而快速運球上前場,也令對手的回防要更快,不容喘息。下半場有幾次攻勢,都見到LBJ只是站在一邊,讓隊友進攻,回氣後下球再衝,以33歲的體能來說,尾段還可以回防一巴拍走Terry Rozier的上籃,真的是魔獸級別,但雙拳難敵四手,當James Harden也要Chris Paul來幫忙,LBJ這種打法只會隨年月而威力下降。從前的Marcus Morris,肯定不可能守得如此成功,但今時不同往日了。
正常來說,LBJ這種40+的大三元,已足以令球隊贏波,但面對綠軍就是不能,因為他們非常有耐性地防守,封死其傳球機會,就看你LBJ一人可以堅持多久。早早到場練習,LBJ已盡了全力,但要一人面對18,624 + 12人,恐怕沒有人能達成任務。LBJ今仗打了39分鐘,尾段胸口的紅燈已着,我相信總不能有60分的大三元吧,那隊友一是幫忙得分,一是幫忙防守和組織攻勢。好的領袖不應該是把所有工作攬上身,而是應該派牌予最適合的隊友。
團隊籃球是甚麼意思?就是你沒有如KD或者James Harden等級的等分手,但透過單擋、走位和傳送,來造出好的出手機會;星級球員可以在嚴密看管下仍得分,那打得NBA,要是有好的出手機會,入波也不會太難。關鍵就是教練要讓球員明白,這次起手是否夠好,還是可以更好?有些騎士迷朋友對我說,他們的球隊除LBJ以下相當不濟,我的回答是那塞爾特人當今陣容中,除了打過明星賽的Al Horford以外,有那一位稱得上球星?傷了Kyrie和美國隊長,反而讓Brad Stevens有更多空間去訓練新人,透過比賽去成長,加強信心,最重要是學懂相信隊友,做好紀律。這過程與騎士大概相反,一隊是用有限材料去做菜,一隊是有錢任性地一口氣把舊的材料倒掉再來;不過,人不是一碟小菜,要做到一個眼神就明白要求,需要極長時間。看綠軍今場迫使騎士有15次失誤,不斷截斷passing lane還偷波成功,就是訓練而來的默契。
騎士那種唔啱就要換的做法,是極大的壓力,要培養新人或新加入的隊友,這可是大忌;來到這個不容犯錯的階段,除非陷入絕境,例如當年活塞對魔術落後1:3,才迫不得已地派出Tayshaun Prince來凍結T-Mac,最後收到奇效,絕對是意料之外。騎士如第三戰再輸,將會萬劫不復,他們都應該想想,如何用好George Hill、Jordan Clarkson、Larry Nance Jr.和Cedi Osman,手上的牌已不多,還固執不變,只會死得更快。
不少本來支持騎士的專家,看完兩戰後就筆鋒一轉,認為綠軍出線在望;賽前,我預測這系列戰會打足七場,騎士會取得最後勝利,打了兩場比賽後,綠軍的好的確出乎我意料之外,但兩軍的差距絕非勇士和火箭,我仍然不覺得騎士已陷絕境。綠軍在季後賽主場未輸過,騎士失掉頭兩場是會失望,但不會絕望,關鍵是下仗能否以一場漂亮的勝仗來還擊。騎士是聯盟最倚賴三分的球隊,當然起手次數不及火箭,但沒有三分,就開啟不了LBJ的進攻模式。這也是Lue堅持讓Kyle Korver在場的原因,當JR射7中0,George Hill變成雷霆時的Victor Oladipo、Rodney Hood貌合神離,那還可以靠誰射波?很多人笑Tristan Thompson,但他其實打得不錯,在波士頓大量的擋拆中,他至少有個優勢,就是腳步夠快,換防後面對快速的wing位球員仍跟得上;而他上陣也解放了Kevin Love,令後者不用打5號位,留下氣力去進攻。反而其他隊友就沒有TT的防守專注,有時綠軍做了兩三次單擋後,見到騎士球員已沒有力氣、或者說沒有心去追,讓綠軍輕鬆射入。戰犯如JR Smith,之前還叫做防守不錯,今仗連這個專注力也失去,最後還來球惡意犯規,倒不如將他放落後備,雖然聯盟之後睇報告,分分鐘會將其停賽吧。與火箭的問題一樣,由於組軍理念不同,之前的訓練時間不夠,所以變招空間少,究竟Lue有何部署和奇招,我也非常好奇。
騎士回到主場,在球迷聲援下,只要三分回準,防守自然上力,那此系列勝負還很難說。看到LBJ和Kevin Love賽後記者會還有心情開玩笑,就知身經百戰的經驗至少讓他們沒有失去信心。尤其是第三戰要到下周一(21日)才上演,騎士也有更多時間去檢討和休息。NBA有句老話:A playoff series doesn’t start until a home team loses,所以睇完兩場就斷言騎士玩完,還是太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