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隊在亞洲盃(一):亞洲足球原由香港領導

香港隊在亞洲盃(一):亞洲足球原由香港領導

2014年是亞洲足協創會六十周年,上個月該會在菲律賓馬尼拉搞了個六十周年慶典。在慶典上,亞洲足協開設了亞洲足球名人壇,並將十將列入。當中沒有香港球員(華人有中國女將孫雯和大馬華將蘇進安;其餘八人有韓國洪明甫、澳洲基維爾、伊朗阿里•戴伊、伊朗Homayoun Behzadi、沙特阿拉伯艾查巴、日本奧寺康彥、日本澤穗希、印度般迪亞),這則消息在香港自然沒有受到關注。

慶典在馬尼拉舉行的原因是在1954年,亞洲足協正是在該市創立的。話說成立亞洲足協的建議始於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到兩年後的馬尼拉亞運會期間,亞洲足協終於正式成立。參與成立亞洲足協的有十二個國家/地區的代表,分別是菲律賓、阿富汗、越南、南韓、日本、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緬甸、新加坡、香港和已失去大陸的中華民國。

在當年五月七日的創會大會上,被推舉為創會會長的是香港足總會長羅文錦,而在1958年之前,香港足總會長都同時兼任亞洲足協會長。而在香港居住但一生忠於中華民國的李惠堂則被選為秘書和司庫。香港亦因此成為了亞洲足球的中心,而第一屆亞洲盃足球賽決賽週就被安排在1956年假香港舉行。由此可見當時香港在亞洲足球的重要地位。

不過,香港足總人士就似乎不傾向將以上的種種視為光榮,反而看成是一個重擔。因為主辦亞洲盃,誰能保證不虧本?最後經過李惠堂游說後,到一九五六年七月,香港足總才算正式落實主辦亞洲盃。

最後,六場亞洲盃賽事都吸引超過二萬人入場,連同接近坐滿大球場的表演賽南韓對港聯,足總的門票收入達四十萬。扣除開支後,足總純利據估計達五萬,以足以彌補上一屆的赤字。

成功舉辦首屆亞洲盃本來可以是香港加強領導亞洲足運的契機。但足總諸公顯然對此不感興趣。隨著馬來亞獨立後首任總理東姑阿都拉曼大力提倡足運,由1957年起每年都主辦默迪卡大賽,亞洲足球的中心就由香港遷到吉隆坡。由1958至1976年,東姑阿都拉曼都是亞洲足協會長,今天亞洲足協總部位處吉隆坡,與當年馬來亞/馬來西亞在推動亞洲足球的重要角色不無關係。

至於第一屆亞洲盃的戰況,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