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歐陽耀沖面書
早前,歐陽耀沖(歐沖)由貴州智誠回到港超,效力夢想FC。這位2009東亞運足球金牌隊長回港第一場,就因為拉傷大腿被換出。
第二天,歐沖上載了一張他在受傷患處打衝擊波(台灣稱「體外震波」)的照片。衝擊波在我唸書時仍然被視作用來打腎石的強力儀器,到我畢業後才開始有臨床用於慢性筋肌勞損,但因為臨床證據不夠充分(註一),加上治療過程也會產生疼痛,臨床選症除非是很末期,否則都甚少使用。在新傷第二天就打衝擊波,我閃過的念頭是:他是不是有些甚麼隱疾,長期要打衝擊波服侍?
我真的是這樣想,但我的同事未必這樣想。
「有人為錢,甚麼都做得出。」
「現今那些治療師見流行甚麼便打甚麼。」
還有四方八面行家傳來的史詩式反白眼emoji。
總之,眾人覺得在新傷打衝擊波這件事,很不道德。
留言洗版,嚇得相中治療師越洋短訊,告訴我現時不少治療師會在肌肉拉傷急性初期以比處理筋腱勞損低很多的劑量打衝擊波,以刺激肌肉纖維增生進行復健。這方法已有在動物測試上成功,只是未有正式在人體身上的臨床測試。(註二)
不要緊,威而剛在研發時,原本也是想要來治心臟病的。物理治療儀器因為大都只有少量不良反應沒有副作用,很容易就可以通過食物及藥物管理局(FDA)認證。但通過測試只是代表治療劑量安全,而不是證明治療的療效。衝擊波雖然較平常物理治療方案有較高侵入性,但仍相對安全,亦沒有大量副作用,在療效一定蓋過風險的情況下,難免成為治療師對任何症狀束手無策時的殺手鐧。
尤其是專業運動員為生計要趕及賽程,醫護人員很容易被運動員、教練、甚至球會和體育總會高層求勝的壓力逼到牆角,也成了很多偏鋒療程的溫床。(註三)反正最壞的情況是治療無效,為何不放手一搏?
治療師要保持頭腦清醒,決定的治療方案是因為權衡過療效和傷害的專業決定,還是應付高層壓力未經過深思熟慮的草草,自己心裏對自己說清楚,對老闆說清楚;運動員變成公眾人物,原來也要和行家交代。運動員喜歡貼自己的傷勢和粉絲交待,換點激勵自己繼續努力的留言,應該想不到這些都變成各治療師之間的壓力。
另外,衝擊波通常要額外收費,以補償金屬疲勞,但這不代表要歛財。這種想法是源於仍然有不少同業仍然認為在這個案做衝擊波治療是不必要的醫療程序。若果是必要做的治療,手術多收十萬八萬,負責費用的保險公司都不會向醫委會投訴;需要做的治療額外多收一百幾十港幣一節,行家都要嗆聲,其實比波叔派四千塊還要小家。
若是我面對歐沖,我也有可能會向患處射衝擊波。但若有天,你的治療師建議做衝擊波治療,時間不會過於倉卒的話,不妨多聽一兩位治療師建議,或許你會聽到治療方案的第三條跑道。
只是,教我失望的,是對自己專業最尖酸刻薄的,可能是所謂的自己人。
註二:Zissler A, et 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Accelerates Regeneration After Acute Skeletal Muscle Injury. Am J Sports Med. 2017.
註三:球壇怪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