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醒醒吧!中國女排與一眾排球迷

醒醒吧!中國女排與一眾排球迷

奧運要來了,卻在地球另一半,當不如四年前京奧給香港人帶來的雀躍與期待。大國要掘起,中國成為世界舞台焦點甚麼都要第一,奧運獎牌榜是一哥還是二奶曾觸動國人情緒。舉重、跳水、體操、乒乓及射擊等,均是屢創佳績貢獻獎牌帶來國人光榮的項目;然而,全都單打獨鬥。惟有女子排球隊制項目,曾踏上最高台階,更要是在1984年中國首次正式參與奧運,便以直落三局擊敗東道主美國折桂。難怪,中國女排如同國球。

體育競賽與國族身份的榮辱拉上關係並不稀奇。但有趣的是,不論代表文化界的霍震霆多少次站台力撐香港運動員,黃金寶多少次獲世界冠軍,香港從不是重視體育運動的地方,更枉論全民體質與健康。排球,更是邊緣中的末流,頂多徘徊於「人妖打排球」的偏見印象,或每年在港舉行分站賽事的世界女排大獎賽「忽然排球」熾熱氣氛。如今,中國女排整體水平下滑,關注排球或忽然排球的我們如何處理這「墜落的情緒」?

八十年代女排傳奇

六、七年代傳統強隊為蘇聯與日本,八十年代中國女排創下五連冠佳績從此踏進一線。直至九十年代,美洲、亞洲或部分歐洲球隊分庭抗禮。然而,當亞洲教練流入歐洲大大改善高大球員的粗糙技術,1996年引入自由人制度及1999年改打25分直接得分制後,亞洲球隊細膩打法與頑強意志的優勢漸漸失去,甚至淪為二流球隊。當時身為中國國家隊主教練朗平曾批評自由人制度只有利於歐洲球隊,及變相容許技術不全面的「缺陷」球員湧現。當年身高189cm的副攻王怡能當自由人主接一傳的現象,如今決不復見。

2003、04中國女排依靠整體實力重登世界冠軍寶座。黃金一代過後,主教練陳忠和屢見「閃電手」劉亞男成為攔網大缺口,因而採取「雙塔」陣容,開始把副攻陣線全面拉高。加上採取全面男子化打法的巴西隊近十年成績優異,標記高大化打法與男子隊形移植至女排編制的事實。中國女排,自此走向「山寨版」俄羅斯方向,除二傳及自由人,一眾入選國家隊的均差不多達190cm。

高大化的迷思與排球藝術

諷刺的是,中國女排成績每況愈下。2009年亞錦賽首次不敵泰國,2010年世錦賽歷史性地位列第十;本年世界女排大獎賽決賽周一勝五負,再次敗給「小、靈、快」的泰國女排。原因無他,國內球員待遇太差,沒幾個像惠若琪家境不俗卻真心熱愛排球自願留下的人。同時,各地方隊教練忘卻起家之本,揠苗助長只要高妹,青訓與國內聯賽同樣出現基本技術粗糙、一傳失誤過多及小球處理差劣的情況。這不禁令人想到,北京地壇高頭大馬的少年足球隊慘被俄羅斯矮個子贈15光蛋一事。

排球隔網徒手比拼,說到底是看誰的移動步法靈活,手上控球功夫了得。發球不是針對對手的站位與戰術移動,就是希望令對手接不好。防守的目標在於反擊,光把球墊起而無法組織攻勢算不上是出色接球。二傳,球隊的靈魂,它的傳球判斷與質素,決定了攻擊手的成功率及比賽的節奏。「硼硼聲泵釘式」扣球當然可觀,但「彈弓人」露易絲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懂得在空中乖巧轉線打點打觸手出界才是出色的攻擊手。近年日本女排深明此理,慢慢在高大化排壇重奪一席位,「東洋魔女」正式回歸,先後打敗最強的巴西與美國,左右大局。

女排比男排好看,因女排普遍使用「穿花蝴蝶」複合戰術,比賽中又不時左飛右撲前滾後翻。背飛、前掩後打或自我掩護等不是日本劇集《青春火花》「鬼影變幻球」的花招,而是避過攔網手尋找線路的有效方法。畢竟,女子網高只有224cm,球過網的弧度不高很快著地。加上運動競賽本身是男性的玩意,女子球員不論在身高、彈跳、騰空或力量方面均不如男子球員,或曰不能與之相比。因而,女子賽事來回球自然較多,亦要尋找憑力量以外的致勝之道。

球來回往返的速度在一秒半秒之間,球員條件反射式的接、傳或扣,在在關連於訓練的質量與參與賽事的經驗。我們一眾觀眾,又懂得欣賞多少?

總之就是要贏

每年比賽賽程與練習時間表有其週期,國內聯賽、國家隊不同練習賽、瑞士女排精英賽、世界女排大獎賽及四年一次的國際重要賽事,周而復始。香港傳媒沒多報道,免費電視根本不關心。但古怪非常的是,女排訪港及世界女排大獎賽期間,擁護排球的氣氛總是熱不可擋。(如果,今屆奧運免費電視拿不到轉播權,分分鐘連忽然氣氛也沒有。)細看一下,一切的論述與追捧背後,是過份的包容保護,猶如家長寵愛嬌生慣養的子女。同時,怎也要中國隊贏!資深排球評述雷禮義在悉尼奧運半準決賽中國瀕臨出局時,才忍不住說出其實不同意主教練胡進的用人策略:「如果一早出邱愛華,分組賽就唔駛輸得咁慘啦!」惟這種真心話,極為少見。

網絡普及與大陸互聯絡極速發展後,我們可以擺脫免費或收費電視操控我們觀看賽事的命運。每逢比賽,排球討論區或facebook版面,均會泛濫地出現無理性判斷,甚至咒罵中國隊對手的言論。巴西與俄羅斯女排高瘦可人風格獨特,粉絲林立自然少受批評,惟其他隊伍球員的膚色或相貌不達標的部分可成為網民球迷攻擊目標。可是,這一分到底何以得?這一段拉扯的突破點關鍵何在?教練為何出這陣容而收起部分球星?不知有多少人理會。總之,中國隊要贏。

打波打到咁又何苦呢?

失智論述並非一朝一夕浮現,而關注賽事人口數以億計,中國女排的確輸不起,連亞錦賽面對世界排名103位的印度女排,竟然仍full team上陣!奧運未到,球員微博中就傳出魏秋月、張嫻、馬蘊雯、徐雲麗及王一梅賽後退役的消息,意興闌珊之感未免太濃,二十來歲當打之年卻被壓得變形,可悲矣!另一邊廂,被視為拯救球隊的王一梅在練習中意外「拗柴」受傷,現只恢復五、六成。她在鏡頭前按不著情緒哭起來,「能跳起來打一下就好」。

殊榮對運動員來說至關重要,37歲的俄羅斯名將安達摩露娃(現為人妻易名愛斯蒂斯)第六次參與奧運賽事,只因未曾奪金。她,就是熱愛排球,家庭兒子十分支持她參與比賽,「我的一生都在打球」。泰國女排個子矮小,自知無法與強隊競逐,轉而向快而狠的方向發展,部署近十年逐步成形。她們比賽心態良好常笑容滿面,打出好成績回國時似是奪得世界冠軍凱旋而歸!美國沒有女排聯賽,球員來自各州大學,所以世界冠軍隊伍話散就散;意大利球員若是狀態不好,可以要求暫停練習。球員有權選擇打或不打,在場上的精神面貌當然不同。

中國女排需要奇蹟

中國女排,在本屆奧運不幸列入「死亡之組」,多多少少因為日本女排在資格賽有打假波之嫌,敗給塞爾維亞而令泰國出局。早前國內輿論仍奢望這個那個球員大爆發,再創去年世界盃獲季軍的奇蹟。然而,國際排聯主席魏紀忠語出驚人:「不想評價一支不穩定的球隊,目前這支國家隊沒有好球員。」主教練俞覺敏的口風也轉軟,不再指望爭奪獎牌,「小組出線就不錯了」。

隊際賽事就是如此殘酷。單循環分組賽已打生打死,加上近年打滿五局勝者只有兩分負方得一分,及先計細分後計局數的制度,一局一分盡在爭奪之內;出了線就是淘汰制,狀態不佳丁點情緒浮動全影響最後排名。而最終,金牌只有一隊。中國女排84年奪冠、88年第三,92年只得第七;廿年後04年奪冠,08又得第三,12年呢?看來逃不過這輪迴。痛定思痛吧,中國女排!

(原載於2012年7月30日《明報》副刊,題為「中國女排到了最危險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