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特約報導)今年夏天,我們有兩大體育盛事陪伴解。歐國盃剛剛落幕,那邊倫敦奧運還有數日便會殺到。香港運動精英積極備戰,其中香港柔道代表隊更是繼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後再次踏足這最高水平競技賽事。港柔道隊能回歸奧運理應振奮隊內士氣,但代表香港出戰柔道男子組73公斤級別賽事的張志業在五月份接受明報專訪時,卻表示「出去比賽遇着柔道強國,在他們眼中,我們像是上興趣班的水平」的說法。
冷水向港隊從頭到腳傾盤而下,但張志業絕不是妄自菲薄。奧運會雖云國際頂級賽事,但並不等於所有體育項目以及所有參賽的運動員,也是達到國際頂級的水平。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雖然在場上的個人表現萬眾矚目,但他們也是屬於各國家及地區的奧委會,主辦方為了盡量令最多的奧委會參賽單位參加奧運會,在參賽資格上訂了各種各樣的限制,結果是令到不少水平未達頂級的運動員也有參加奧運會的機會。
以柔道奧運代表張志業為例,他因為打勝了一場比賽,結果便受惠於制度晉身奧運會。
獲得奧運會柔道參賽資格的制度其實頗為複雜。先由國際奧委會即主辦方方面說起,奧運柔道比賽共設十四個組別,分別是男子及女子組各有七個磅數級別。奧委會柔道比賽共有386名選手,而這386名選手,並不是等於是柔道界別世界排名或實力最高的386名選手參加。
奧委會設下的第一重限制,是每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奧委會,只可以在每一個柔道級別派出一位選手。意思是即便日本強手如雲,在某一個級別佔據了前五位最出色的選手,日本奧委會也只能派五位之中的一人參加奧運會。
總共有四種方法挑選這386名選手,第三及第四種分別是外卡及主辦國席位,這兩類可以暫時忽略。至於第一種及第二種均是依據世界排名,排名中男子組每級別的前22名選手晉身奧運(女子組為14名),這個叫 Direct Qualification 的制度挑出252名參賽選手。第二種是 Continental Qualification,共產生出100名選手,每大洲份有一定的參賽名額的配額,以男子組為例,分別是非洲及歐洲14名、亞洲12名、美洲13名及大洋洲7名。這種方式是依世界排名的積分,不分級別地去分配予所有並未有在 Direct Qualification 中有任何選手的地區或國家奧委會予以參賽資格。
正正是在這個目標為讓更多地區或國家奧委會有機會派選手參賽的制度下,即使張志業在他所屬的七十三公斤以下級別排名110,也因為這個 Continental Qualification 的制度獲得奧運的參賽資格。
下一個要問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獲得110的排名?
國際柔道聯合會設有世界排名的制度,聯合會會就她所承認的國際柔道比賽作出公佈,並依據比賽的性質如國際還是地區等,就每項比賽給予勝出比賽的選手一定的積分,以世界柔道錦標賽為例,冠軍可得500分,亞軍300分,進入十六強可獲40分。某些世界賽更是參加便獲得4分。香港選手張志業獲得44分,究竟44分是如何得到的?
在2011年法國舉行的世界柔道錦標賽,張志業在比賽第一輪輪空,第二輪勝出一位排名83的選手,結果一舉晉身十六強取得40分,加上其他比賽的參賽分,結果便依照奧運選拔的制度,成功晉身奧運。
圖:2011年世界柔道錦標賽,張志業的晉級過程,張在首輪輪空。
香港作為一個在體育版圖上弱小的地區奧委會,利用奧委會鼓勵更多地區或國家奧委會參加奧運,不論水平但營造出全世界都有份參與的制度。如果地區奧委會有心鑽制度的空子,確實不難增加參加奧運的選手。但參加奧運的選手如恆生指數般不斷上升,又對香港體育的長遠發展有何幫助?2010年的亞運,曾有不少體育運動員投訴,指本港奧委會以「是否能夠獲獎」作為標準,決定是否容許運動員參加亞運。反映了本港奧委會在對待大賽上的政治考量,能參與奧運會被視為榮譽,相反在亞運要獲獎乎會獲得掌聲,但這些考量對於精英運動員來說有意思嗎?
更重要的問題是,長期把資源集中精英體育,對於一般市民受益更多的普及體育又是否公平?
參考資料:
英國《衛報》:倫敦奧運柔道參賽資格制度
國際柔道聯盟就奧敵參賽資格的文件
獨媒相關的柔道報導
體育相關報導
編輯:黃俊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