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世界杯大軍名單終於都公布了。觀乎坊間反應不一,而對最後名單感到疑惑和不解的似乎為數亦不少。在筆者看來,真正的意外之選就只有阿歷山大阿諾 (Trent Alexander-Arnold)一個,最多還可以算上洛夫斯卓克(Ruben Loftus-Cheek),而名單上的其餘球員其實並不令人意外,以下略略簡述原因。
首先,有一點大家必須明瞭:國家隊的選人準則,不應單單以過去幾個月的表現為依歸。事實上,領隊修夫基(Gareth Southgate)打從去年最後一輪國際賽 (2017年11月)開始,已下定決心英格蘭在這屆世界杯會以三中堅陣式為plan A。因此大家想理解為何最後名單上會出現這些球員的話,大概可以從季初開始探究。
如果一直有追看本專頁的「英軍的階梯」,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筆者對這個最終名單並不感到意外。最近的一篇,是在三月的國際賽期,也就是國家隊公布名單前的最後一次預測,榜上首二十名球員悉數入選,除了第16和17位的高美斯及張伯倫因傷未能入圍。那麼剩下的三個位置,連同因傷落選的16和17位,這最後五人落在哪裡?其實也就在26-29位(當中卡希爾(Gary Cahill)和戴夫(Fabian Delph)要多謝球會領隊在球季末段重新起用他們作正選),還有就是文章開始時筆者提過,唯一一個真正的意外人選,阿歷山大阿諾。
這裡談談坊間幾個比較多人議論的談論點。
最令人議論紛紛的,應該是多達六名閘位球員入選。不過,更貼切更準確的說法是,有六位可踢閘位的球員入選。這兩個說法是有分別的。留意這六位球員當中,獲加(Kyle Walker)在高美傷因傷落選後,可能會出任右中堅位置﹔戴夫 (Fabian Delph)本是中場中路球員出身,加上在哥迪奧拿(Pep Guardiola)調教下,以閘位球員身份推上中場中幫忙,絕對是駕輕就熟﹔另外阿歷山大阿諾在青年軍時期也曾擔任中場﹔而楊格(Ashley Young)更是翼鋒出身。以上的背景意味着,這六位閘位球員並不只是為了陣式中的兩個左右翼衛位置而存在。
再者,於十一月和三月的友誼賽中,領隊修夫基已多次試驗以三中堅為主的陣式,並在比賽中嘗試三中堅和四後衛的切換。三中堅陣式對兩邊翼衛的要求甚高,除了要勝任防務外,更要兼顧助攻,而作為己隊場上僅有的邊路球員,這兩個位置對於球隊怎樣盡量使用球場闊度,怎樣令進攻更立體都很重要。可以這樣說,在三中堅陣式中,這兩個翼衛位置對於球隊的整體發揮,起着相當關鍵的作用,至少其重要性遠比傳統四後衛的兩閘位高。正因如此,考慮到這兩個位置的重要性和對球員的消耗,球迷們不應再抱着以往四後衛陣式中,三個閘位球員加一個必要時可客串的選項便足夠的觀念。
史摩寧(Chris Smalling)落選,也令部份球迷不解。早在去年11月英軍的階梯,筆者已引述過修夫基的話,大意就是在後衛的選材上,領隊只希望選取防守上較主動,兼有一定ball-playing能力的球員,所以史摩寧入選的機會本來就不大。後來高美傷因傷缺席世界杯,可能讓球迷們覺得史摩寧或會因而有機會,至少與鍾斯(Phil Jones)二選一下應會揀選上陣時間極穩定的史摩寧。但其實不然,因為鍾斯本身是防守上較主動的一個(純論風格,行動的結果和成效另作別論)。反而季尾這個多月,卡希爾重新在球會搶回正選席位,令修夫基在年紀很輕和經驗很淺的名單中,選擇了這位與球隊踢法未必最合襯,卻至少能某程度上擔當領袖角色的球員,直接剝奪了史摩寧的入選機會。
再來就是中場中創造力、攻擊力欠奉的疑問。的確,這次入選的中場球員,予人這樣的印象,不過別忘記,修夫基的戰術需要,也是選人的重要準則之一。現時的英軍,進攻時講求控球,打整體戰,無球時會利用充沛的體力進行壓迫,而且一眾球員都要有較高的戰術理解和執行能力,不怕在比賽中途進行陣式變換。在這種設定下,球隊容不下那種創造力高但防守上沒什麼貢獻的球員,而防守力、控制節奏、緊守崗位不胡亂冒險上前等,對於中場中來說,都比創造力或入球助攻更重要。事實上,中場中球員在現行戰術中,甚少親身參與進攻,主要是透過傳球起動攻勢,讓前場球員和兩邊翼衛負責進攻,因此軒達臣和迪亞在沒有其他更有力的競爭者出現前,是必然的選擇,而後備力量方面,戴夫甚至鍾斯也是可行的選擇。
英格蘭球迷其實應該對於今次修夫基的選人感到滿意。回想近年對英軍領隊的批評,不外乎選人時只看名氣、選人時屈服於外界壓力、無視球會上陣時間地選強隊的球員、選用一些個人能力高但與隊友或理想陣式不相容的球員、選用缺乏整體意識並自視過高的球員、選人過份保守、不給予年輕球員機會、戰術過時並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等。當大家客觀去看這次的入選名單,你會發現幾乎沒有以上任何一個問題。
譬如棄用下半季在曼聯站穩正選的史摩寧、本季表現很不俗的舒爾菲(Jonjo Shelvey)、可能是中前場最具創造力的拉蘭拿(Adam Lallana)等,加上甫上任便率先棄用朗尼(Wayne Rooney),就說明了修夫基沒有只看名氣選人,也不怕面對外界的壓力。棄用韋舒亞(Jack Wilshere)也很易理解,因為修夫基說過無論效力什麼球會,上陣時間也是重要一環。再看看祖赫特落選後的言論,便知道不選這種自視過高的球會自然免卻了對團隊精神的負面影響。另外,大家都知道第三門將一般極少上陣,如果修夫基選人保守一點,或想避免傳媒壓力,大可像過去兩年般繼續選祖赫特,不過他卻毅然讓樸比(Nick Pope)入選。環顧這次名單,超過三分之一的球員代表英格蘭上陣不到十次,證明修夫基不怕起用年青球員。最後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近年的領隊如鶴臣(Roy Hodgson)、卡比路 (Fabio Capello)等,都被指戰術過時,與時代脫節,但觀乎這次大軍名單,從選人到戰術安排,都緊貼時代步伐,陣容中能踢多個位置的球員極多,有點西班牙或荷蘭全能足球的味道。事實上,這樣的選人結果,如果發生在荷蘭或西班牙身上,大家也許都會在談論這些國家的青訓系統運作得有多出色,不斷出產有足球智慧的球員,而英格蘭近年在青年賽事的成績也真的不錯,所以何不藉此良機來個大變革?
筆者在此必須強調,對於這次名單的認同和理解,僅限於按修夫基的戰術要求及現有球員去考慮,不代表這一屆的成績定會比近年有所進步。因為那關乎選人以外的層面,如戰術運用、球員自身實力、運氣等因素,而以英格蘭這樣年輕的陣容來說,收成期亦絕不是這一屆世界杯,所以大家在評價這次國家隊名單之時,記得別將預期的最後成績與選人結果及標準混為一談。修夫基本是無甚名氣的領隊,上任之時大家(包括筆者)都一致看淡,但如果積弱多年的英格蘭,需要一次大變革以求翻身,至於他們總算找對了人,而無論最後修夫基帶領英格蘭在這屆世界杯或往後,取得什麼樣的成績,這次的選人和戰術安排正好告訴大家,大變革已正式啟動了。
原文刊在體嘢
Box to Box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