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簡論體育政策「三化」間的關係

簡論體育政策「三化」間的關係

梁振英在競選政綱的體育一欄中最重要的建議是要『設立「體育運動專員」……檢討並完善現行體育管理架構』。但不知是否因為之前的體育城爭議激怒了體育界的當權派,施政報告沒提專員,更沒提管理架構。最後以重申「體育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是政府發展體育的策略」主旨了事。

自董建華政府訂下了「普及化、精英化和盛事化」這「三化」策略後,社會上從來不見有甚麼反對聲音。普及化可提升港人身體素質,精英化成功的話運動員可以為港爭光、盛事化又可分別為觀眾和主辦單為帶來精彩比賽和賺錢機會,一切似乎理所當然。我(起碼在這篇文章中)也無意挑戰這三個方向,只想就三者之間的關係提出一些問題。

三年多前香港主辦東亞運動會、之後又醞釀爭辦二零一三年亞運會時,官方都提出過一個說法:辦這樣的大賽可促進做運動的風氣。換句話說,盛事化有助於普及化。同時,官方也會強調主場之利可以提升本地選手的演出,即是盛事化有助於精英化。

但盛事化是否對另外兩化必然有幫助呢?先說精英化。一、兩次因主場之利而有較佳演出顯然不代表實力有所提高。因此盛事化未必對精英化有幫助。至於盛事化有助於普及化這方面。澳洲與英國等地的學者的研究早已說明,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沒有完善的規劃,不加強基層運動的設施和推廣/教練人才,盛事化對普及體育基本上是徒勞無功。

在這個時候提出這個議題,其實是因為上星期足總宣布英超挑戰盃(即巴克萊亞洲錦標賽)將在今年夏天假大球場舉行。足總諸公歡天喜地,足總董局兼傑志首腦伍健更聲言「(英超)球隊及賽會如此重視香港的市場,是本地足球的光榮」,足證盛事化的吸引力。但足總的主要任務其實是在於普及化與精英化。而以足球生態來說,盛事化不但對普及化與精英化沒有幫助,甚至可能有反效果。香港的足球訊息早以氾濫,用不著靠甚麼英超球隊訪港熱潮來推動多些人踢足球。英超球隊來港,眾所週知是搞市場推廣。這項「盛事」想要製造的是參加者還是消費者,答案顯而易見。

足總剛拿了政府的「鳳凰計劃」撥款,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搞好香港的職業足球和香港代表隊。但足總卻同時在協助英超鞏固它在香港的市場。眾所週知,香港聯賽的衰落,與球迷棄本地足球取外國足球有莫大關係。我當然不是說足總不配合英超,球迷就會重返球場。但邏輯上足總確是在做一件對促進本地聯賽無用,甚至是有害的事情。這盛事(連同政府盛事基金支持的傑志對曼聯)似乎根本是與精英化的努力背道而馳。

對政府和非牟利的體育總會如足總而言,普及化應先於精英化;精英化又應先於盛事化。「三化」之間關係微妙。如果不去深思箇中關係,為了較易得到公眾注視的盛事化,而不知不覺犧牲了普及化和精英化的目標(當然我不是說盛事化必然無助於普及化和精英化),那就是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