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日本隊知所進退 合理手段達致最終目標

日本隊知所進退  合理手段達致最終目標

有勇無謀,是為「腦殘」,日本與波蘭一戰因雙方各取所需,在最後10分鐘互傳等完場,結果一隊出線16強(日本隊),另一隊取得今屆唯一勝利而出局(波蘭隊)。不過卻惹來「有違體育精神」及「默契波」的指控,筆者以日本隊球迷的角度而言,這10分鐘雖然既不好看亦失去「藍武士」精神,但通過合理的手段下,去達到最終的目標,對兩軍而言都沒有做錯!

先交代背景,周四(6月28日)晚上演的世界盃H組最後一輪賽事,日本雖以0︰1不敵賽前已提早出局的波蘭,但3戰得4分加上得失球及對賽成績與同時間開賽,以0︰1不敵哥倫比亞的塞內加爾相同,最終日本靠公平系數(即公平競技分)力壓塞內加爾以次名出線16強將鬥比利時(哥倫比亞取6分首名出線),成為今屆唯一出線淘汰賽的亞洲球隊。

賽後外界的焦點,都落在日本與波蘭一戰,在最後約10分鐘的消極互傳戰術,有人批評做法「有違體育精神」,但我必須強調,體育精神的3大核心價值是在於公平、尊重及合乎倫理(或道德),因此若真的有看這10分鐘的球迷,應該看不到有違體育精神之舉,最多只是令球賽觀賞性低,令球迷「受罪」罷了。

此外,有關「默契波」的問題,這10分鐘就更是不着邊際,原因為何?當然是形勢!其實「默契波」向來都有,世界盃都曾多次出現,甚至不少聯賽/盃賽分組賽最後一輪都是如此(有睇開波就會明),但先決條件是雙方有約定好踢出大家想要的賽果。不過這場賽事卻截然不同,一是日本在最後10分鐘即使不進攻互傳至完場,只要另一場塞內加爾追和哥倫比亞1︰1(甚或追和後再輸1︰2),這樣日本便會以較低得分或得失球而被塞內加爾壓過跌至第3位出局,因此在日本隊一方而言,根本不可能是「默契波」(除非當時日本與波蘭是1︰1或日本領先有分數上優勢),只能說是日本主帥西野朗在最後10分鐘進行了賭博,將命運交付於另一場的賽果。

至於為何日本明明在前80分鐘都與波蘭拚盡,卻在最後10分鐘消極起來?這當然是有勇亦有謀的表現(亦有不少網民引用日劇名稱之為「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有看比賽的話,都會看到與上仗比較換了6名正選的日本隊,其實也有不少入球機會,未能把握下,反而在59分鐘被波蘭一次罰球機會由後衛碧拿歷克接應傳中射入,落後一球後日本依然很想追和,因為另一場當時仍是0︰0,日本必須追和才能出線,不過當時便看得出只上任了2個多月的西野朗的局限,就是他心目中的正、副選組,在這場賽事融合不佳,默契欠奉,想攻都攻唔入,在中後段更因急於進攻而令防線屢生險象差點輸多一球。

而球迷必須要知道的是,剛巧哥倫比亞在那段時間(74分鐘)領先1︰0,由於日本在這情況下會以公平系數(即公平競技分)力壓塞內加爾以次名出線16強,因此西野朗換入長谷部誠加強防守,而由於當時計公平系數日本是因少塞內加爾兩面黃牌而佔優,結果便因知所進退,出現了這難看的10分鐘,盡量保持控球減少防守有機會出現的失球或領牌(這亦必須有波蘭隊完全不去搶波才會如此沒觀賞性),結果西野朗賭贏了,另一場維持哥1︰0勝塞,日本以次名出線。

對筆者來說,這做法的確不值得鼓勵,因為從觀眾角度而言,的確是沒有人會想看這種像玩電腦遊戲用弱隊鬥強隊的踢法,但絕不會因此而批評日本隊的做法,球賽是結果論英雄,通過什麼手段去達到理想的目的,是一門學問,是一門藝術,有時好睇唔好食,有時難睇卻實際,規則是人定的,在合乎規則下透過手段達致目的合情亦合理。就如1982年西德對奧地利的「默契波」令最後一輪同時開賽的規則出現;回傳予龍門拖延時間而令門將不可用手接隊友回傳的規則出現。這些都證明了「遊戲規則」可因時制宜,但此時此刻,批評日本或波蘭要罰的人,絕對是「奇葩」......最後還要提醒讀者們,當年馬勒當拿的「上帝之手」更是不合法的手球建功,但這位人兄不但最後助阿根廷在當屆(1986年)取得世界盃冠軍成為阿根廷人民的英雄(甚至是神),亦被後世尊稱為「球王」,所以球場從來是英雄地!

後記︰日本隊在今屆世界盃分組賽總犯規次數是28次,是32支球隊中最少(最多為韓國的63次),而黃牌數為4張,與另外兩支球隊並列第4少(最多為巴拿馬的11張)

文︰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