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果然是睇《足小》長大的,所以繼上場動用武藏隊全隊越位戰術後,今場使出修哲必殺技鳥籠戰術。下場對比利時,究竟會用明和剷球部隊?還是富良野雪崩戰術?
OK,回到球賽上,最後10分鐘左右的鳥籠戰術當然係不好看,相當沉悶,我其實有衝動轉台看塞內加爾。
不過討論重點始終在於是否有違公平競技,日本隊這樣做有無道德。首先,日本隊並非不想贏,直到落後之後是希望進攻追和,但兩次被反擊差點出事,以及哥倫比亞領先後,他們在冒搶攻但輸多球出線夢幻滅,以及守和以至靠「公平競技」優勝而出線之間的賭博之中,選擇後者。
兩者都是賭博,前者可以直接出線或出局,後者要等待塞爾加爾追平與否,同樣有風險。不過後者在執行方面當然易一點,所以他們換人由4-4-1-1個陣做4-5-1,鞏固防守。控球在腳是他們的重點,拖延時間到極限。在本質上,與平日看到的角球旗戰術無分別,甚至,這情況跟一般領先球隊之時在後場不斷短傳將比賽變成垃圾時間一模一樣,唯一分別:對方(波蘭)完全無搶波的意慾,所以才形成一個如此尷尬的場面。
但如果日本隊無論如何都希望控球在腳,對方沒有採取行動來搶腳下球,則日本實在無進攻的必要。情況是,領先如果是日本,波蘭一定會搶,希望搶回一分保住面子,若然如此,日本的控球在腳戰術就不會有這麼多人反感,因此,單從日本的行為,其實只係保住「勝果」的一般做法,無可厚非。
公平競技、默契球…因為這兩隊各取所需的首要條件是塞內加爾落敗,但這一點是無論波蘭、日本都干擾不到,所以跟以往我們理解的默契球:即雙方隨便散步,來來回回,一齊出線並不一樣,跟之前的法國同丹麥或者以前出現過瑞典對丹麥2:2世紀波膽不同──其他人無論如何都無法取得任何成果。所以塞內加爾可能應該指責波蘭才對。
那麼,豈不是波蘭責任?波蘭從單場的戰局來看,領先當中又有甚麼必要去搶對方腳下球?除咗利雲杜夫斯基好想入球之外,其他人為了保住單場戰果,所以就等日本來襲,雙方處於「敵不動我不動」的狀態。一個從戰役、一個從整個戰爭的角度去看,如此的「不動如山」,前者可以保證獲得戰果,後者期望獲得成果,場面雖然肉酸,除了令自己不熱血,不感動外,我依然說服不到自己為何要BLAME兩隊球隊。
那麼是否出線的戰略層次係最大?我覺得跟球會賽事不一樣,球會是生意,只計商業利益、最多讓你加入個人榮譽,以及日後的商業價值,但國家隊是代表國民,球員的演繹就成為國民的象徵,所以我們會覺得贏國人=鄭智、韓國人=矛。「逃避可恥但有用」的這一場日本波蘭戰役,就成為了日本人的象徵:逃避!不擇手段!可恥!
日本隊做得不好看,企定定喺度,「得」正正喺度…如果可以將個波推前幾下,扮進攻不成回後,到最尾又打角球旗戰術,個觀感就會FIT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