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會是最得天獨厚的香港球會,即使是護級年代,南華的粉絲也是全港最多的,南華幾乎是唯一擁有自己球場的職業球隊,昔日球員不用在租來的政府球場看那些公務員面色,球員可以輕輕鬆由宿舍步行球場練習。南華,是最有資格成為類似西方體育會的香港球會,然而,南華會始終做不到。
別被《阿飛正傳》那浪漫型格的氣氛所騙,南華會的足球場,絕沒有你想像中那麼有型。我有幸到此踢球,那已是距今二十年前的事,只覺有一股陳腐味道,更衣室更是小家子氣得很,聞說球員宿舍就在看台下,假如拍成日本青春體育電影,應該很熱血很勵志,但那是香港球壇頂級球會的球員宿舍,也實在太寒酸了。
南華體育會運動場位於銅鑼灣加路連山道,因而又稱為加路連山球場(Caroline Hill Stadium),通常都簡稱加山球場,小時候的我,曾一度以為加山球場是加山隊的主場,完全搞錯晒,哈哈。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鑑於南華成績優異,但卻沒有場地作訓練或比賽用途,於是南華體育會向香港政府要求撥地興建運動場。1934年,在香港政府支持下,運動場館正式揭幕,場館設有一座足球場、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滾球場及田徑等設施。到了1953年,以三合土製造的看台落成,能夠容納12,000名觀眾,成為五十年代少數收費球場。後來,香港足運發展欠佳,南華體育會運動場逐漸變成單純的訓練場地。1997年,南華體育會加建綜合大樓,四面看台的三面被拆卸,部分地方改為高爾夫球練習場,球場只能夠容納4,000名觀眾,昔日風光不復再。近年南華球場質素更差,既硬又不平,球隊近季操練已開始打「游擊」,包括港大足球場、京士柏球場及跑馬地仿真草球場操練;私家場則僅在賽前一日的輕鬆操練,或賽後讓球員進行恢復訓練才會使用。
南華會運動場的不進則退,其實就是南華會甚至整個香港的寫照。
然而,即使如何不思進取,南華仍保有兩個超然地位。首先,南華是華人參與足球的先驅者,是代表中國人足以在足壇跟外國人爭一日之長短的「民族英雄」。南華另一超然地位,來自其悠久歷史加歷久不衰的戰績,而且幾乎代有才人出,由李惠堂到三條煙到仇志強尹志強到山度士到和仔(不底線傳底的時候)歐偉倫(不單刀橫傳時)到陳七(不吸煙溝女時),都讓球迷津津樂道,也因此有「少林寺」之美譽。九十年代,有球迷稱聯賽三連霸的東方為「東方王朝」,但跟南華相比,「東方王朝」大概等同秦朝或隋朝吧,霸業橫跨數十年的南華,才能算是漢唐盛世。
講了這麼久,南華,就像香港的洋基隊,幾乎每個年代都是擂台躉,幾乎永遠都是爭標分子,由五十年代的南巴大戰,到七十年代的南精大戰,到九十年代的東南大戰,以至今天的南傑大戰,南華總是主角之一,只是對手不斷換人而已,就像劉德華拍完陳玉蓮再拍吳倩蓮,拍完王祖賢再拍鄭秀文,對手愈換愈年輕。觀乎香港聯賽冠軍數字,第一位自是南華,41次,第二位已經是精工,「只」有9次,兩位數也不到,其後已是近年興起的傑志了,這個如此一面倒的局面,在世界各地體育賽事中並不多見,我只想起德甲(拜仁贏了25次,第二位的只有5次)和美國職棒大聯盟(洋基27次,第二位紅雀11次)。
當我們由足球轉向香港其他範疇,便會發現這種「西瓜倒大邊」是香港典型現象,例如電視台,永遠的慣性收視,大家一邊睇一邊鬧,卻從沒想過轉台看亞視一眼,又如航空公司,縱使「因航」水準下降,仍無損其在香港的市場佔有率,當然還有超市、便利店等等,不是一間獨大,就是兩間玩晒,第三位幾好聽,但其實已經被遠遠拋離在後了。這是因為香港地方細,人口密集,口味趨向一致,換個角度說,大家都愛跟大隊走,不敢獨斷獨行做孤獨精,人家鍾意的,自己亦不敢扮清高唱反調,以免沒有話題兼成為異類,於是在該範疇最先出現的,便取得壓倒性優勢,後來者即使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亦未必可以改變大家的習慣。
也正正因為這種得超然的地位,以致先行者往往不思進取,靠食老本度日,因為橫豎變不變,做得好不好,大家都會支持,主事者自然等運到。剛才說過,南華是最有機會成為西方足球會或體育會的香港球會,但結果是,由開始至今,仍脫不了「老細足球」的局限,甚至可以說,南華會(也包括其他足球會),根本就是體育版的東華三院或保良局,那麼香港足球賽,其實也就是《歡樂滿東華》,只是大家並非唱《萬惡淫為首》,而是改為以球技娛樂大家而已。
正因為這種「老細心態」,南華曾作過多次錯誤的決定,例如七十年代,當精工等球隊大量引入外援,連愉園也要面對現實的時候,南華仍堅持「全華班」,妄想到德國集訓,就真的學會「十上十落」的全能足球,結果淪為護級分子;又如好端端有自己本身的球場,可以好好經營「主場」,但南華不去發展,反而把部分球場改成高爾夫球練習場(為的就是錢),令南華足球場座位數目大幅減少,球場面積也不再合規格了;又例如千禧年初突然搞「全華班」,讓球隊戰績一落千丈;又例如油王入主以後,炒人如食生菜,令球隊士氣大跌……其實六七十年代以來,南華最好的時刻,就是面臨壓力最大時刻,例如精工崛起,南華知道不改變就無法與之競爭的時候,才狠下心腸取消「全華班」,又例如傑志近年的佳績,才激發起羅傑承的入主,並為球隊一改包裝,以(貌似)現代化的球隊形象示人。但這種局面,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然後危機過去,又再走回昔日的舊路了。
既然領頭羊也不思進取,其他競爭者也就更不願改變,所以香港足球永遠也停留在「班主足球」的階段,或許某些有識之士曾想過改變,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如何努力,都改變不了這種獨大局面,就只得無癮地選擇離開了,其實電視界、航空界等,又何嘗不是?TVB和國泰,已經不再想如何改善質素,只想着如何用最少的錢來保有現今的地位,他們不再想如何向外擴展,就像七八十年代那樣,只想着如何保有香港這個小市場的地位,當其山寨王。
大家都變得短視了,南華如是,香港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