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不經不覺就四十

40歲是怎樣的概念?對大部份NBA球員來說,加盟球隊才二十出頭,幾時才打足十多二十季?遙遠得如同南北兩極的距離。就算是超級球星,去到35歲以後,逐步因體能下降而只能退居二線,慢慢變成支援角色;技巧嫻熟也好,防守也難以適應NBA的強度,所以只能適時退下舞台,要打到40歲,一點也不易。

筆者也是熱愛籃球之人,早年教練叫多走樓梯,養成習慣,藉此多強化肌肉。辦公室在二樓,每日回到公司,也總是捨近圖遠,走兩層樓梯上去,除非打波拗柴吧。不過年近四十,開始有不一樣的感覺,比賽或練習後翌日上班,踏上樓梯時雙膝和足踝酸痛不堪,再難三步併作兩步飛奔上去,雖未要走走停停,卻感到何謂歲月不饒人。我當然不是退休,但要告訴自己,在球場適應再非運球就想快,上籃就要飛的小伙子,更多時候選擇跳射,或者趕快傳球,用籃球智慧來補體能下降,繼續享受籃球之樂。上星期和一班年紀最大有81的前港隊打波,看到他們口上不饒人,場上依舊神準,又是另一番樂趣。在他們面前,我不過是「死嚫仔」吧。

熱愛運動的人常討論What is Love?不止是把每一場比賽當做是最後一場,而是跑到再也跑不動為止。上星期和朋友談起J-League,我們都是玩家用機大的一代,自然也受過那時候的日職風潮感染,對三浦知良、川口能活、中山雅史,後一點的北澤豪和岡野雅行等耳熟能詳,還有薛高、瑠偉、呂比須等等,記得一清二楚,都拜打機所賜。所以到香港有日職轉播,也非常留意,直到今日不改。記得自己第一次去日本,在資訊不多下,入場看愛隊浦和紅鑽,在那片紅海中,感動得簡直想掉下淚來。去年的Winning Eleven的20周年廣告,更是掀起無盡回憶。Shoot多,keeper「馬史碌文」,少年歲月一下子又回來了。

或者是日本人更懂養生之道,保養得更好,上面提過的幾位名將,今日都仍在足球場馳騁,「帝王」Kazu在橫濱FC並未言倦,更剛剛簽下新約;至於為日本攻入世盃首個入球的中山雅史,則在日丙的沼津青藍比賽,雖然飽受傷患困擾,早前亦成功續約,換言之兩大日本足球icon,最少都會比賽至51歲!「後生仔」川口能活昔日以火焰戰衣聞名,今日42歲也仍在把關,風采不減。而在籃球界,之前寫過的折茂武彦(Takehiko Orimo)也仍然在努力,今日都已經47歲了。

兜了一個大圈,由J-League到B-League,還不是因為今早看完Vince Carter的比賽。可惜另一位40+老將Manu Ginobili今日因傷休戰(馬刺也輸掉了,嗚嗚~~),難以如之前幾次般,一日欣賞兩個不老奇材。事實上,我們不止一次看到VC和Manu兩人,在今季表現不減當年,先後攻入20分或以上,而無論是賽前熱身,或者比賽之間,他們仍然是輕輕一躍就能入樽,只是為了「走更遠的路」,選擇用更經濟的方式。今日回到灰熊,VC和Zach Randolph都受到主場球迷的掌聲歡迎,在垂暮之年要加得掌聲不易,對比起36歲的「小弟」Z-Bo,打了19分鐘只得4分,面對灰熊的年輕明顯不太跟得上,VC則更有效率在外線遊走,結果三分射六中五,取得全隊次高的15分,甚至比年輕一大截的Buddy Hield有效率得多。

年輕時的Manu和VC,當然有令人羨慕的天賦,不論是跳過人的入樽,或者各種扭曲身軀的鬼切上籃,普通人都是得個睇字,但去到這年紀要是還用年輕的方式打球,那一定會落得受傷下場,也肯定不會長久。除了如之前Manu的Gatorade廣告般,不斷場外苦練,最重要還是先由落場一刻開始改變。今季VC的平均得分僅4.5分,很大原因是季初受傷患困擾,打得不多,而去到12月起,VC逐漸上力,這兩個月的平均上陣時間增多,今個月達到20.4分鐘,得分也回升至8.2分,而三分更達到頂級的45%,更有2.8個籃板和1.8次偷波;雖然暫時未有如上月對騎士的代表作,能夠獨取24分、還有5個籃板及3次助攻,但在帝王目前的七連敗中,卡達仍盡力去打,貢獻良多。

「現在我落場比賽,主要是靠對球賽的認知和籃球智慧,而非如球迷期待般的不斷入樽。我還是同一個人,只是現在的想法不同了,來到今日,懂得如何打好一場比賽,讓我做好自己的角色。」卡達還效力灰熊時,就談過自己的「養生之道」。「更重要是,我不能在最後一刻才到場準備,也要在場外努力鍛鍊核心肌肉,讓身體保持得如一部暢順的機器。」

每次比賽,卡達都比任何人更早到場準備,有時見到他的熱身片,不止是半場射入三分,而是像回饙球迷般,輕輕一躍就來記360度或風車入樽,可見他的狀態有多好。而在比賽之後,卡達沒有即時浸冰桶,在近代運動科學進步下,他會繼續做workout,可能是重量訓練,可能是cardio,總之是保持身體的強度,才能一直在地球最高水平的籃球聯賽,與年輕一半的小將爭鬥。

除了日常訓練,卡達也早就戒糖和甜食,在餐單下功夫,以確保體型不會走樣。「如64年的雪佛蘭,一定需要好好保養,不斷的訓練才能讓他跑向正確的方向,這就是我鍛鍊身體的方法。」對於有人認為,卡達是因「錢」才繼續努力打球,對於生涯賺了1.67億美元、場外也有不少事業的VC來說,我相信絕非事實,或者正如前隊友Mike Conley所說,「他仍然深愛籃球比賽。就算生涯有個幾張頂薪合約,但他仍是那個熱愛打球的VC。」

比較起VC,年輕一點的Manu今季的數據更驚人,今個月就試過連續兩場20+,分別在對太陽和拓荒者的比賽,攻入21分及26分,可惜在上周二對鷹隊的比賽拉傷大腿,目前還在休養。球迷對他的支持,從明星賽投票中可甩一斑,如非Adam Silver改制,Manu早已是明星賽的西岸正選,對一個40歲的球員來說,這比每場平均攻入9.1分更難,因為他是真真正正以球技征服人心。至於在小馬的Dirk Nowitzki,也依舊在努力,雖然防守腳步已跟不上,可是進攻的威力十足,尤其是與隊友打pick & pop,就算對手多年輕,要守住七呎高的「阿伯」單腳跳射還是太難,今季Rick Carlisle仍沿用Dirk的高位罰球線戰術,視乎對手的防守距離,而讓Dirk決定自己起手或是外傳;如對手較矮小,也直接打post-up,然後轉身單腳跳射,那大概如同當年「天勾」渣巴(Kareem Abdul-Jabbar)的絕招,對手只能望住其起手,然後向上天祈禱。

上面說的三位老將,距離NBA最老球員的紀錄還有距離,上古的Nat Hickey不說,近一點的Kevin Willis也打到44歲才退休,但比起他和Robert Parish、Karl Malone、Dikembe Mutombo等,後衛要打到40+的難度更高,因為活動範圍更大,尤其是你看到今日年輕世代的體能多變態,就會明白。打波的朋友也肯定會知道,打外面防守如何困難,但高佬站在籃下,就算年紀大了,只要站位正確,噸位變重後反而更有威力,當然了,進攻時就要keyman等一下吧。

講到不認老,不服輸,Manu、VC或Dirk還及不上一位前輩。15年前,當時「年僅」38歲的MJ倒戈公牛,上演了一幕The Block。當時他在前場跳射被封後,被對手打快攻,可是殺紅了眼的Michael Jordan沒有眼巴巴讓Ron Mercer上籃得手,而是飛身上去,用雙手把籃球緊緊釘在籃板之上,然後直接把籃球擒下來,眼中的怒火完全道出了何謂籃球之愛,也讓人明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越老越不服輸。

入樽之王昔日表演,如烈酒衝擊喉頭,是官能刺激,一剎那的快感;今日男人四十仍在場上戰鬥,卻是暖冬一晝,在家閒坐而沏壺好茶,入口回甘,餘韻無窮,飲着飲着,自會想起昔日球場點滴,而不覺歲月如梭,自己也頭髮漸白,再非少年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