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六月兩場香港隊賽事,全院滿座,登上頭條。接下來面對卡塔爾的賽事,象徵爆棚的紅旗又會再度高掛,真的令人百般滋味在心頭。回首過去,東亞運力壓日本奪金、亞協盃四強僅負科威特競技的賽事同樣試過售罄門票,更是容量大旺角場六倍有多的香港大球場。結果,熱潮過後,又回復平淡似水。乘勢而上,把漣漪化成千重浪,將巨浪蔓延至其他賽事,正是當務之急。但面對眾多問題,又談何容易呢?
不得不承認,香港人十分政治冷感,甚至是政治潔癖。看看今年的七一遊行,我不認為市民因反思遊行的成效而杯葛之,反而是政改否決後,感覺上來掠奪他們的自由催命符消失了,又可以繼續過自己的生活。猶幸在足球場上,那張由中國足協製作的海報,成功激發起大家潛藏在內心的歸屬感。近年本土意識抬頭,你可以不贊同,但觀乎網上的討論,加上在香港對不丹的賽事中,噓國歌的情況一呼百應,「我係香港人」的論調實在不容忽視。
香港足總的即時抽水同樣是居不可沒,即日便二次創作了一張海報回敬對方,反應之快一洗從前守舊和過時的作風。但這種機會可一不可再,就有如全場縮在後半場,等待對手犯錯送你一球單刀,過份消極。所以足總要努力組織「攻勢」,特別是網上發帖容易「一傳十,十傳百」,但要用心經營一個Facebook page絕不容易。成立港超聯後,足總更新專頁的頻率起碼達每日一帖,保持曝光率,香港對卡塔爾的賽事售票前,足總便每日出post宣傳。比賽日時,足總更會預告和更新戰況,雖然用的手機拼圖Apps美感和專業欠奉,像身邊的Diamond、Apple或Sweet發的IG和FB帖,但總算踏出第一步。海報事件令足總的關注度和Like數上升,算是對這份堅持的一種肯定。
國際賽事接連爆棚,但近季本地聯賽的平均入場人數徘徊在一千人,相差甚遠,如何把肥水流到球會賽事正是問題。港隊賽事叫好叫座,全因大家對香港的一份歸屬感。那球會呢?自實施主客制後,元朗和屯門都曾創造過千人的平均入場人數,成績不錯,證明區隊主打歸屬感亦是一條出路。地區的人口普遍過二十萬,發展潛力理應十分高,可惜礙於資源問題,宣傳難以覆蓋整個地區,更時有區隊突然「散班」。由於大埔的新贊助商退出,黃大仙又前途未明,下屆聯賽暫只確定有元朗一隊區隊參與(編按:南區已確定升班,黃大仙留級,應為三隊區隊)。
區隊以外,東方和南華這些歷史悠久的老球會同樣可以吸引老球迷。 而其他球會呢?看看太陽飛馬近季把旺角大球場辦得像嘉年華會場一樣,設置攤位遊戲和大派紀念品,吸引不少一家大細入場,小朋友或許已因此樂透半天,從此成為球迷。可惜下季太陽撤資,這或許就是香港球壇獨有的風氣。
香港人撐香港隊,除了歸屬感,還有投入感,為自己支持的隊伍叫得力歇聲嘶。球隊可以籍網上平台或傳媒,打更多「口水戰」,營造宿敵對決和大戰氣氛。去季,傳媒普遍把四隊實力較強的球會(太陽飛馬、東方、南華、傑志)稱為「Big4」,結果四強之間的對決都大收旺場,比以往只有南傑或東南對碰時多人入場更進一步。
再談就是政府和足總的問題,先撇除練習場地不足、比賽場地設備和資源等難以解決的老問題,足總實在有必要變通一下思維。據昨天報章的報道,香港對中國的賽事或因香港大球場未能如期交場,而要遷往小西灣大球場舉行。首先,香港大球場在這場賽事舉行的十天前將進行欖球奧運資格賽,沒道理沒有足夠時間清場,足總要加強一下牙力吧。其次,小西灣大球場有跑道阻隔,觀戰氣氛大減,港隊亦甚少在這場地正式比賽,球員未必能適應,加上在旺角場比賽的成績一向不錯,何不在福地比賽呢?這點值得大家繼續跟進。
推廣港足知易行難,加上資源和政府的限制。只望球圈中人,除了出錢,更要有心去建立與球迷的關係,好好把握今次的機會,把香港足球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