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里約奧運】在變態的社會看李慧詩和李宗偉

每逢奧運,總有不少人說體育精神較獎牌重要。這想法雖然沒有錯,但奧運閉幕一星期後,你還記得誰是Abbey D’Agostino和Nikki Hamblin嗎?她倆就是在女子五千公尺初賽受傷後互相鼓勵對方的兩位選手。就算知道有這件事的人也多數不會記得她們的名字。但菲比斯和保特呢?卻可能是從沒有追看過奧運會的人也熟悉的人物。始終,勝王敗寇是精英競技的定律。幸好,今次在香港市民追看奧運會的經驗中,有兩位輸家的經歷會很長時間在我們的回憶之中。這兩人就是李慧詩和李宗偉。

先說李慧詩。因為四年前在倫敦那面金牌,她成為了香港市民的寵兒。今次在競輪賽和對手碰撞出局後,大家都替她不值,並繼續渴望她在爭先賽奪取獎牌。面對強敵未竟全功後,李慧詩難掩失落。她一邊流淚,一邊向香港人說了句對不起。當然,沒有人會接受她的道歉,因為她根本沒有道歉的義務。我們都知道,決定競技場上的勝負有無數個原因。無論你有多努力,搏到幾盡,從來沒有人保證你會得到應得的回報。再加上賽前各路媒體對李慧詩的重視,公眾對她之前的付出有更多的了解。正是那種為理想而付出的精神,已能觸動人心。勝利固然令人更開心,但輸了也不代表付出是沒有意義的。

羨慕李慧詩為夢想奮鬥

大家在李慧詩失落了獎牌後仍這麼愛她,網上全是讚美她的言論,除了因為我們欣賞她的堅毅外,或許還因為我們暗地裏都很羨慕她。作為場地單車運動員,在奧運場上爭取佳績可謂事業上的最高目標。公屋出身的她可以放下其他顧慮,專心一志為了里約奧運備戰。就算最後戰果未如人意,但起碼她為了自己的目標曾經全情投入奮鬥過。在若干年後回望這段經歷,她也可以說句「無悔青春」。

擁有理想的不只李慧詩一人。但凡人的理想大多被認為是不切實際,又或者被人認為是無聊、浪費之事。於是「志願」通常只是在小學作文裏空想出來的東西。除非你的夢想就是好好讀書進大學,之後做專業人士或者高級白領,再在私人市場買樓做業主。否則無論是整套制度還是身邊的氛圍,都在叫我們放下自己的夢想。總之,主流社會就只容得下某一類型的夢想,否則就你就是不成熟、唔識諗。大家掙扎一輪後也會自認不成熟,因為夢想始終不是能夠當飯吃。大家紛紛忍受超長工時、老闆的壓榨,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成為業主。

只有這樣,你才是贏家。做不到的,就是沒有人可憐的輸家。因為落敗肯定是你不夠努力或者唔捱得。明明少去一次日本就可以上車做業主,但你卻要花錢在沒有意義的東西身上。別忘了這個城市還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卻有一個審查機制極苛刻的綜援制度。青壯年時若然被定性為失敗,這個標籤可以跟隨你終老。

倘不苛責失敗者 世界美好萬倍

我們都想做李慧詩。不是因為奧運銅牌帶給她的光環和名譽,更是因為她可以不顧一切為夢想奮鬥。沒有人敢說她的目標是沒意義的。在什麼都講求即時成效的今天,就算李慧詩今次輸了,也沒有人會對她冷嘲熱諷,沒有人會說她的刻苦鍛煉是在浪費時間。或許人類世界難免要分贏輸。但如果我們都能像李慧詩那樣去追夢,如果大眾會多諒解失敗者而不是傾向苛責,這個世界不是比當下美好一萬倍嗎?

中國人為「千年老二」李宗偉打氣

李慧詩是香港代表,成為香港市民的焦點大概是理所當然。但李宗偉呢?一個馬來西亞華人羽毛球手不但背負了當地國民的期望,也令不少平時對羽毛球興趣不大的香港觀眾為他的成績緊張起來。甚至在中國大陸,本應是愛國主義氾濫的網上世界,替李宗偉打氣的留言不比支持林丹和諶龍的少。

本身祖籍福建的身分對李宗偉爭取中國民心當然有點幫助。但李宗偉能令那麼多中國人暫時放下國家認同,當然還有他那悲情的角色。兩次在奧運決賽敗給林丹,四次在世界賽決賽飲恨(兩次對林丹;兩次對諶龍),令李宗偉始終未能在羽毛球壇兩大賽事一嘗冠軍之味。已步入職業生涯晚期的李宗偉未有放棄,在因為違反禁藥條例停賽復出後仍能重登世界排名第一。大家都希望在大賽始終是「千年老二」的李宗偉能在里約圓夢。

林丹李宗偉亦敵亦友 找回純真

說李宗偉的悲情主要源自林丹並不為過。在體壇,我們見得太多宿敵之間的無謂口水戰。但在李宗偉和林丹之間,大家見到的卻是互相的尊重,亦敵亦友。大家喜歡談論林李的關係,或許是因為這種關係早已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小時候,同學之間難免會互相比較一下成績,但這多數不損友情。但離開校園,在職場內就算表面上有手足之誼,但升遷制度就讓大家要互相競爭,甚至機關算盡。就算是兒時好友,被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氣氛感染下,也很可能暗地裏在互相攀比,妒忌心應運而生。既然要找到沒有機心的好友愈見困難,和自己有直接競爭關係的人,又怎可以真心的互相尊重?所以今次林李大戰最感人的不是李宗偉終能在奧運一挫林丹,而是賽後兩人在世人眼前那不足一分鐘的互動。方才在戰場上殺得起勁以爭取決賽權的兩人真的是互相欣賞、互相尊敬,讓我們找回人際關係未被競爭扭曲前的純真。

不同世代關係未必敵對

林李之間的惺惺相惜,大概是因為他倆都知道,如果沒有對方一起切磋競爭,兩人不會有實力統治近年的羽毛球男單賽事。悲情的李宗偉知道自己的事業一定會和林丹的故事連在一起。而林丹也不會不知道,他的成就其實也有李宗偉份兒。

幸好我們東亞地區對禁藥問題不是特別敏感。諶龍奪冠後沒有說他擊敗了一個曾違反過禁藥條例的人。作為後起之秀的他說:「雖然最後是我贏了,但我感謝李宗偉,從李宗偉和林丹身上,我們這些年輕選手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在輝煌和輸球的時候都不會放棄,依然為他們的理想而努力。」諶龍不但提醒了我們個人力量的渺小,也告訴了我們:縱使世代交替為常事,但不同世代之間的關係也不一定是敵對的。

環繞着李慧詩同李宗偉的種種,應該是我們社會的常態。只不過在一個變態的社會,我們竟然只能在奧運場上找回做人的應有態度。所以他們才能超越勝王敗寇的精英競技邏輯,得到我們的支持和同情。當然,如果李慧詩沒有倫敦奧運的銅牌,李宗偉沒有長年世界第一的光環,或者我們也會覺得他們的故事不值一提。

原文刊在《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