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文化論政】唐健朗:體育管理與專業主義

【文化論政】唐健朗:體育管理與專業主義

這個四月,有兩件球壇事件很牽動我的心情。第一件是阿仙奴領隊雲加宣佈辭職,結束他在球會二十二年的執教生涯。另一宗事件是4月22日,標準流浪主場不敵R&F富力後,正式護級失敗,是這支老牌球會或歷來第三度降班。

流浪與李輝立

中學時期,看了莫逸風和黃海榮所著的《香港足球誌》,書中有一段篇章講及流浪創辦人畢特利和總監李輝立的故事,故事很感人,自此也留意流浪的發展。流浪的總監李輝立是一個我很尊敬的球壇人士,自1988年起擔任流浪總監,迄今三十年,當時流浪還於丙組作賽。到1999年夏天,流浪的贊助商奇利寶突然退出,李輝立要賣房子苦撐球會,球會要以香港青年軍及城運會代表出賽,球員每月只有千二元薪金。李輝立為流浪效力三十年,一直堅持培育新人。球隊多年來,孕育了不少出色球員,香港代表隊隊員如盧均宜、林嘉緯,較年輕的小將卓耀國、 徐宏傑皆出成名於流浪。

可是,近年流浪鬧出了不少醜聞,2007-08年度球季護級失敗,2011-12年再次升班,但管理問題就一年比一年令人詬病。球員薪金一直低廉,只有幾千元。近年爭議事件包括安排外援及國援住劏房、以分鐘計算球員獎金及出場費、在球賽途中醞釀拉隊罷踢等事件。更有網民於去年組織「標準流浪臨時球迷會」,狙擊李輝立。

流浪降班後,看到李輝立接受《蘋果日報》的訪問,其中一段令人特別心酸。李輝立憶述當時流浪瀕臨護級失敗之際,會長莫耀強設50萬護級獎金,希望球員奮戰最後,然而在生死大戰前,竟然只有九名球員到場操練,其餘的球員,有人出國旅行了,有人睡過頭,有人忘記了時間。

專業精神何在?

對於球隊營運方式是否落伍,李輝立說流浪過去十多年一直奉行同一套方式。看到網友以「老奉業餘級管理」來形容流浪,然而香港足球的業餘事,又豈止流浪的故事,它只是整個香港足壇的縮影。

流浪在來季或可能會降班至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港甲雖然不同於全職業的港超,僅屬第二級別聯賽,但也設外援制度,亦有南華、晨曦、港會等老牌勁旅角逐,理應水平介乎半職業與業餘水平。可是,整個港甲的營運,也許比業餘更業餘,基本上港會主場以外,賽事沒有球僮,要球員自己拾球。蒲崗村道公園有兩個相鄰的一、二號人造草場,常常同時上演兩場足球賽,結果皮球有時會「踢過界」,影響球賽。在2015/16年的足總盃,更有甲組球會的老闆代表球會正選上陣。這些事件,在其他地方的業餘聯賽,或者也未必如此荒謬。

更荒謬的是,即使是最頂級組別、全職業的香港超級聯賽,也還未擺脫業餘的管理風氣。之所以說篤定包尾的流浪,來季或「可能」會降班至港甲,是因為港超聯依然有挽留機制,即使李輝立表示球隊會按例降落甲組,但未來的事確實很難說。港超聯升降制多年來明存實亡,行政混亂,部分球會「應升不升」,例如應屆甲組冠軍港會表明不傾向升班;也有球會「不降反降」,就如上年南華申請「自動降班」;也有球會無故升班,或是空降港超,比方說現時港甲第七的凱景將申請來年升班,以及2016/17球季突然空降港超的R&F富力。

不單止升降制形同虛設,球會的名字,以至會籍也十分混亂,例如流浪過去二十年,易名次數超過十次;理文集團2016/17年時用流浪會藉出戰,但到今年又自立門戶,以理文足球會名義出賽;去年的標準灝天,今季又改以夢想FC出戰,球會兩年來一直是以「港菁」會藉出賽。這些混亂的場面,在別國的職業聯賽實屬罕見。

體育管理與專業主義

李輝立的訪問提到『鳳凰計劃』多年來毫無起色,叫足總檢討為何浪費這麼多納稅人金錢。上述提到問題,的確不只是資源問題,更重要是整個管理文化的問題,人們如何看待制度的問題。這幾天在想一個雞先還是蛋先的問題。要發展體育業,究竟有資源投放,才會管理得好?抑或先有管理人才,資源方能善用?即使現在向足總注入大量金錢,又是否代表有起色?

要發展體育業,真的要令業界人士培養出專業精神,畢竟在現代產業,體育管理是門大學問。我網上搜尋有關體育管理的文章發現,推廣體育管理甚至成為內地國策部分,例如2014年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2016年國家體育總局發佈《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增加職業經理人、營運人才更是其中的大方向。

早於1968年,香港甲組足球聯賽成為亞洲首個職業聯賽,距今剛好五十年。或將降班的流浪,當年不單是一代班霸,其創辦人畢特利更是香港足球職業化的重要推手。香港足球起步,比內地、日本還要早很多很多,但這五十年來,還是未能建立好有效的體育管理與專業主義,近年更不斷退步。李輝立真的是一位很有心的球壇中人,為香港足運付出三十載。球壇有心人當然還有很多。但要令香港足運與世界接軌,未來或要將世界級的體育管理知識和人才帶來香港,更重要是建立起專業的管理風氣。

作者為新媒體outside.hk成員

文章刊於2018年4月30日信報專欄。本欄逢周一見報,由「香港文化監察」邀請不同意見人士討論香港文化及文化政策狀況,集思廣益,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