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世界盃經過64場比賽,法國第二度登上冠軍寶座,今屆世界盃撰寫了很多文章,這篇之後,還會有一篇香港踢世界盃作為總結。俄羅斯世界盃是資訊最快、最發達的一屆世界盃,尼馬的滾地、英格蘭的晉級,引發不少網上罵戰,這次討論,希望回歸足球,不再以種族、文化、商業與花生等元素著墨,以最悶蛋、最平實的國際足協技術報告,以及過去與盧德權教練訪問的視野,歸納今屆世界盃的比賽要點,並嘗試預測未來的足球趨勢。
控球=原罪?
當德國與西班牙出局後,傳媒一窩蜂地指出德國與西班牙控球失敗原因,同時西班牙4場比賽傳球達到3000次以上,互射十二碼出局,令人覺得控球打法已落伍。事實上,1974年以英格蘭名帥溫特波譚、西德足球大師克藍馬,阿積士70年代領隊高華錫組成的技術團指出,控球在腳打法是趨勢,因為可減少攔截犯規次數。西德一直以來也是用控球在腳踢法。可是今屆數字告訴大家,控球絕對優勢已不存在,今屆法國所踢的7場比賽,其中4仗的控球指數不足45%,決賽更少於百份之40,可是法國這4場比賽取得全勝,合共射入10球,決賽對克羅地亞更達8射6中。
今屆德國初賽出局,當然被大肆評擊,可是從數字上看來,他們3仗比賽射門多達72次,但只射入兩球,平均36腳射門才入1球。對墨西哥10腳中門,被奧祖亞左飛右撲,但未能轉化入球,對瑞典苦戰到最後一刻反勝,對南韓趙賢祐如有神助,3場比賽遇上兩個超級門將,客觀而言,也是死因之一。以控球百份比來說,今屆比賽有31場是由控球比率較高一隊勝出,控球較少的一隊勝出有23場比賽,當中最經典要數俄羅斯對西班牙,主隊全場只有百份之25的控球,全場6射1中,但卻能最後晉級,在於全隊合共跑動距離多達146公哩,較西班牙多9公哩。
控球打法需要高度的默契,以及互相走位配合,大家談論Tiki taka 如何開創一代潮流,其中一項要素,是需要大量球員來同一球會。在近代世界盃歷史上,只有五支國家隊,能夠將球會的打法,融入國家隊之中,分別是1974年的以拜仁為骨幹的西德與阿積士化的荷蘭、1982年以祖雲達斯三線為中軸的意大利、1986年基輔實驗聞名於世的蘇聯、2010年以Tiki taka 控制比賽的西班牙、2014年以拜仁骨幹,控球反擊的德國,都是主力陣容上有過半數或以上的基礎。當國家隊教練越來越少時間預備比賽,在世界盃前大部份主力都可能是五勞七傷,最佳的備戰當然是以保守及簡單為主導,或以同一球會基礎的打法上建立戰術基調。德國與西班牙沒有背棄他們的過去10年的打法,只是在主力陣容上,湯馬士.梅拿、奧斯爾、恩尼斯達、大衛施華都不似預期,而加入的中鋒華拿以及迪亞高哥斯達,都不能完全融入戰術體系,有點格格不入,最終付上出局的代價。
各隊球會化的國家隊主力陣容:
1974 西德(6名拜仁球員)、荷蘭(5名阿積士球員、告魯夫當時已轉會巴塞隆拿)
1982 意大利(6名祖雲達斯)
1986 蘇聯(9名基輔球員)
2010 7名巴塞隆拿+3名皇家馬德里
2014 7名拜仁球員
翼衛沒落 VS 後衛入球
自1966年世界盃興起兩閘疊瓦式助攻後,兩閘助攻開始改變足球朝流,1982年世界盃,意大利以盯人打法,加上突擊,複賽階段開始成形,最終羅斯3場射入6球令意大利第3度登頂。當年撰寫技術報告的前北愛國腳泰利尼路、英格蘭領隊格連活,以及克藍馬等均預視後衛進攻是不可改變的趨勢。1986年及1990世界盃,當傳統10號打法開始沒落,西德與阿根廷兩支以3-5-2打法殺入決賽,各得一次冠軍,兩軍擁有布林美、路達、畢圖特、基斯迪、奧勒迪高查等技術優秀的翼衛,邊線二閘進攻影響了近代足球超過30年,在未談及翼衛沒落這話題時,大家可參考1986年由克藍馬、洛斯堡、捷克名帥雲高斯在技術報告對翼衛進攻的分析:
意譯:「翼衛能對比賽作出重大影響,巴西的祖斯瑪、西德的畢圖特、蘇聯的迪米尼高、法國的阿武拿,是最具效率的守衛。」基格(技術總監)
意譯:兩閘的進化:現代足球很多球隊也不再設有翼鋒,未來兩閘將會因此現象而改變。
意譯:由於不太建議傳球予翼鋒的打法,翼衛參與進攻可加強球隊邊線突破能力,教練應加強訓練後衛參與進攻能力。
自1986年世界盃後,翼衛打法開始全面流行,意大利的馬甸尼、森保達、格羅素,巴西的佐真奴、白蘭高、卡富、卡路士,西德的路達、布林美、薛基,荷蘭的雲邦荷斯、高古、法國的阿沙拉素、杜林、艾華與沙洛,都是出色的翼衛,不過今屆翼衛進攻模式,可以說是大大減少。2018年整屆賽事,英格蘭查比亞是製造機會最多的一人,達到24次,較尼馬23次還多1次,他能經常參與進攻,是因為英格蘭的5人後衛,以及左後衛楊格較少助攻,過去以翼衛進攻聞名的巴西及德國,今屆也是死於翼衛進攻。
德國對墨西哥的比賽,甘美治與柏丹赫達經常助攻,令後防出現很多空位,被對手打反擊,最終也是因墨西哥一次5腳傳球反擊成功,輸掉比賽。在這場比賽後,除了巴西的馬些路與英格蘭的查比亞,以及季軍戰比利時右閘蒙尼亞,我們很少見到有翼衛參與進攻。因為今屆有對手也會看準翼衛進攻後,作針對性的竹擊,以長傳或快傳到進攻翼衛位置,以人少打人少下取得入球,巴西對比利時所失的第二球,迪布尼就是直插馬些路左後防取得入球。經過本屆世界盃,翼衛打法應會進入調整期,因為現代足球所有球隊都有突擊能力,助攻引來失球的代價實在太大。
今屆世界盃,後衛入球數字是歷屆之冠,64場賽事,後衛入球多達28球,較上屆多10球,打破了2010年的20球紀錄。28個後衛入球,其中22球來自死球,而22球死球當中,有15球來自角球或罰球的頭球,當中由中堅頂入的佔13球。過去後衛入球令球隊晉級最經典,當然是1994年的比利時,當屆比賽中堅阿爾拔梅開二度、告倫射入1球,最後打入16強,而比利時全屆賽事也只射入4球。哥倫比亞的文拿,成為第一位連續3仗頂入角球的球員,亦是繼1974年、1990年西德的畢列拿與布林美後,近代第3位於決賽週射入3球的後衛。
近年世界盃後衛入球紀錄:
年份 後衛入球/總入球 百份比
1982 17球/146球 11.6%
1986 11球/132球 8.3%
1990 15球/115球 13%
1994 9球/141球 6.3%
1998 17球/171球 9.9%
2002 16球/161球 9.9%
2006 17球/147球 10.9%
2010 20球/145球 13.8%
2014 18球/171球 10.5%
2018 28球/169球 16.6%
今屆很多中堅死球入球,落點都在盧德權教練所著《金牌教練足球指南:戰術與訓練》第一章所說的第二個隱形六碼區(十二碼點到六碼禁區線的範圍)。克羅地亞的維達、英格蘭的麥佳亞與史東斯、法國的華拉尼、哥倫比亞的文拿、突尼西亞的布朗、烏拉圭的占美尼斯,全數都是在第二個隱形六碼區頂入死球斬中。
自1982世界盃由24隊參加比賽,到1998年32隊,後衛入球最多一屆百份比是1990及2010年,達到13%,今屆無論數字以及百份比,都是歷屆之冠。今屆共有六名後衛能在OPEN PLAY取得入球,分別是塞內加爾的華基、西班牙的拿祖、法國的柏華特、瑞典阿古斯甸臣、比利時的蒙尼亞、阿根廷的洛荷,其中洛荷對尼日利亞的比賽射入的1球,令他成為唯一一位在OPEN PLAY入球的中堅。今屆後衛入死球的唯一原因,肯定是各防守太嚴密,無法在OPEN PLAY取得入球,死球是另一有效進攻方式。如果說翼衛進攻方式在今屆不再湊效,後衛死球進攻是另一方式,經過今屆比賽,各隊教練如何防守死球將會一個重新研究的課題。
從聯防到斜線防守整體移動
1982年世界盃,意大利以盯人方式稱雄世界盃,在當時球例容許根迪尼這類經常犯規的守衛,意大利當然可以稱雄。隨著球例收緊,根迪尼如果在今代,可能比賽20分鐘就領紅出場。
根迪尼的比賽片段:
1986年世界盃,阿根廷教練貝拉度以清道夫加兩位盯人中堅,配以聯防稱雄墨西哥。還記得當年決賽,西德的碧根鮑華以盯人戰術應付阿根廷,以馬圖斯盯馬勒當拿,技術報告指出,當馬勒當拿走得比華丹奴的位置更前,以貝魯齊加作中場策劃人,西德整條防線頓時散亂,下半場最後沒有以馬圖斯盯馬勒當拿,西德逆轉比賽。
過去多年來,防守戰術不斷改變,2004年的希臘,以及近年的冰島,也是憑防守以弱勝強。希臘以清道夫加3個盯人中堅陣式稱雄歐洲,列克格這種防守方式早在德甲年代已使用,沒想到歐洲國家盃的教練忘記了如何應付。冰島是其中一支最懂得防守的球隊,今屆大部份球隊的防守也像冰島一樣,使用斜線防守整體移動。盧德權的《金牌教練足球指南:戰術與訓練》第七章所談及的斜線防守,就是今屆很多球隊運用的方法。這種防守的方法,可以縮小球場活動範圍,同時也能夠互相呼應。除了斜線防守,整體防線移動速度,也是勝敗的關鍵,當對手轉方向,防線移動不及,就會造成失球。烏拉圭的葡萄牙的比賽,蘇亞雷斯第一球與卡雲尼的配合,猶如《足球小將》,法國比爾與奈布倫的鐵塔攻擊,卡雲尼在盲眼位楔入取得第一個入球。第二球烏拉圭的反擊,也是從左到右,卡雲尼把握了對方右後衛移動不及,射入致勝球。法國今屆能奪標,也是以斜線防守與防線整體移動為基礎,加上簡迪、普巴與馬杜迪三人協防,每場比賽最少有7人在參與防守,比賽一開局差不多就立於不失球。
重彈希臘舊調
今屆俄羅斯、英格蘭、瑞典,都是以務實的防守,以及簡單的打法,能夠打到至少八強階段。3支球隊打法並不悅目,但非常有效。俄羅斯以最簡單的高波斬中及遠射進攻,中場並不會作任何多餘的盤球,遇上實力較強的球隊就作死守,以死球破網。瑞典同樣以簡單防守,類近90年代愛爾蘭的打法,後防一腳清,以身高優勢埋門,當然 前鋒貝治及科斯堡具備突擊能力,可以單人突破對手防線。
他們的打法,猶如希臘過去一樣,能夠控制比賽,但不在於控制皮球。三隊都能在低過對手的控球百份比下勝出比賽,同時突擊相當有效。前歐洲足協技術總監洛斯堡形容2004年的希臘戰術是新瓶舊酒,可是當年大家也忘記了如何破密襲的方法,結果葡萄牙、法國、捷克均倒在希臘腳下。
修夫基沒有卜比笠臣的計劃
英格蘭這屆世界盃能打入四強,惹起不少話題,很多人認為他們是運氣,沒有遇上強手。若因為他們是英格蘭,三獅就是原罪,實在沒有任何的討論空間,這是非理性。2002年的德國,在遇上巴西前,對手分別是沙特阿拉伯,愛爾蘭、喀麥隆、巴拉圭、美國、南韓,牌面上這些對手,比英格蘭所遇的更弱,為何2002年的德國入決賽就是戰術運用,英格蘭今屆就是運氣?
今屆英格蘭7場比賽射入12球,其中9球是死球。的確,修夫基的大軍12個入球,只有連加特對巴拿馬入了一記世界波,其他不是角球就是12碼。在部署方面,修夫基的戰術是極之成功,值得任何弱隊教練參考,希臘2004年淘汰賽階段,也是憑兩個死球及一球反擊頭球,奪得冠軍。強如1990年擁有奇連士文、布林美與馬圖斯的西德,當屆冠軍中8強到決賽,都是靠兩個十二碼及一個罰球封王,不過修夫基並沒有卜比笠臣與碧根鮑華的應變與調配。
1990年世界盃決賽,西德對阿根廷得到一記十二碼,布林美取代爛砵的馬圖斯主射,這位副隊長不慌不忙射向哥高查的右手皮球應聲入網。這記十二碼看來很容易,但1990年四救十二碼的哥高查,3球是撲向他的左手中腰,只有南斯拉夫的般奴域是射他右手被救。而他被射入五球十二碼,全數是他的右手方向,因此布林美決定射向哥高查的右手,是很正確的決定,這些比賽細節,就是修夫基團隊需要更深入研究。
此外,卜比笠臣的膽量以及球賽應變,也是修夫基所欠缺。1986年世界盃,英格蘭兩場只得一分後,卜比笠臣派出了賀治與史堤芬任左右中場,代替了韋健士與華杜,列特取代了受傷的白賴仁笠臣,比士利取代了有頭無腳的高大中鋒希利,這調動令英格蘭重生。到8強面對阿根廷落後兩球,再度以4-4-2兩翼傳中陣式攻門,華杜入替列特,班尼斯換史堤芬,此舉令阿根廷草木皆兵,班尼斯左路兩記傳中,連尼加頂入一球,另一球柱邊出界,英格蘭差點就追平。
1990年世界盃,英格蘭雖然以5-3-2陣式應戰,但當球隊落後或陷入僵局,下半場中後段,就會以史堤芬入替畢查,改打4-4-2陣式,令對手難以適應。對喀麥隆、西德,是換入史堤芬後扭轉戰局追平。面對猶如班尼斯的史達寧,修夫基的確沒有更好的選擇,而後備球員質素也不及1990年,他也不像卜比笠臣一樣,能轉4-4-2陣式,若有這樣的部署,可能已闖過克羅地亞。這位才領軍兩年的英格蘭領隊,還有很多學習的地方,但能夠以這樣人腳打入準決賽,是他備戰成果,英格蘭今屆入四強,是八分計劃、兩分運氣,並不存在好彩與走線等因素。套用黃興桂在香港電台直播時的意見,修夫基在這兩年走訪了多項隊制運動教練,以改善球隊的心理質素與士氣,沒有這些苦功,不可能靠幸運入四強。
控球中場角色淡化
1986年世界盃後,技術報告預視傳統10號角色將會淡化。1990年世界盃,馬圖斯以新方法演繹10號球衣,而比利時的史斯富雖然有極佳的個人技術,但他在1990年與1986年的打法完全不同,1990年的史斯富體型比以往強壯,速度也提高。到90年代雙防中打法主導比賽,2006年世界盃意大利取勝,全仗加度素這位強盜式中場,以及派路這位墮後的控球中場。2014年世界盃技術報告中指出,現代足球的很需要二閘助攻,以及控球中場轉守為攻,同時指出以高波戰術並不湊效。2016-18年間,3-5-2及3-4-3陣式在歐洲的國家隊,以及英超也能取得成功,大家賽前也預計曼城及車路士的翼衛進攻模式,會在大賽中流行。可是今屆比賽翼衛進攻的模式並不明顯,很多後衛汲收了德國第一仗落敗的教訓,不願在前線冒險突破,而控球中場的角色,更各隊的前場緊迫,以及快速突擊,控球中場的角色淡化。4強隊伍中,只有克羅地亞的金球獎得主摩迪是有較明顯的控球中場作用,法國的普巴務實防守,比利時的韋素與費蘭尼以攔搶為主,英格蘭的軒達臣也明顯沒有太多控球在腳時間,以及策動攻勢。簡單而言,今屆各隊將轉守為攻的過程更簡化,控球中場的角色,已不像過去10年一樣,主宰比賽。
不能容許犯錯
今屆兩支決賽球隊,可以說是犯錯最少而能打入決賽。這屆比賽,有63個入球來自死球,入球百份比高達40%,每一支球隊犯錯也會有失球的可能,因此中鋒作為第一攔截屏障是不少球隊的打法,這亦能解釋,為何基奧特會擔任正選,他與文迪蘇傑在前場奔走,是讓後衛喘息。過去亞洲球隊的防守與體能是較弱,今屆伊朗、日本、南韓都有極好的體能,同時具備反擊、遠射、角球組織入球的本領,在重要位置犯錯,將會付上昂貴的代價。以英格蘭對克羅地亞為例,摩迪在上半場開賽不足5分鐘犯規,球隊就落後1:0。瑞典對德國的比賽,杜馬斯最後一分鐘犯規,就令球隊全失3分,當今屆有27球是在90分鐘後射入,其中10球是致勝球,能夠落後下在法定120分鐘內反敗為勝的比賽,只有5場,分別是瑞士對塞爾維亞、德國對瑞典、突尼西亞對巴拿馬、比利時對日本、以及克羅地亞對英格蘭的比賽。以巴西為例,整屆大賽只失的3球,嚴格來說,他們只犯了一次錯就出局。對比利時的賽事,被迪布尼射成2:0是最致命,其餘兩個角球失球,對瑞士的一球米蘭達有被侵犯之嫌,費蘭甸奴的烏龍球也是絕對不幸,不要只看尼馬碌地,就否定巴西的能力,他們與克羅地亞是兩支能夠以慢打快的球隊,巴西是否Over rate,大家自行判斷。
當大眾被克羅地亞的演出所感動,也得理性研究,世界盃21屆比賽歷史上,不計克羅地亞,有1986年的比利時、1990年的英格蘭以及2014年的阿根廷是出現一屆3次加時比賽,沒有一隊能登上冠軍。在16強對丹麥、8強對俄羅斯、4強對英格蘭、決賽對法國均被對手先入球,克羅地亞的防守細節準備,是有所不足。除了首場對尼日利亞的比賽對手上半場擺烏龍,其餘6場比賽克羅地亞未能在上半場先開紀錄,入局慢是格仔軍團很重要的死因,這方面在整個淘汰賽也沒有任何改善。
迪甘斯的穩健
今屆很多人都說法國「香檳足球」味道轉淡,不再像以往般富娛樂性。若施丹是生於這一代,他可以在前場控球多於3秒沒有人攔截嗎?今屆法國以簡單的突擊打法,配合死球與遠射封王,其實在柏天尼主宰的80年代,也有簡單突擊的打法。1986年法國對匈牙利的比賽,法國所入的第3球,進攻模式與今年法國於決賽得到第二記角球前的突擊如出一徹。1986年碧斯左腳開出生球在前場左路,柏天尼走空位傳中予洛捷圖射入,一如決賽羅利斯左腳開出生球予麥巴比突擊。(1986法國對匈牙利反擊片段)
2016年歐洲國家盃,在現場親眼見証法國佔盡優勢下,被葡萄牙的反擊打法得手,外圍賽唯一的敗仗,也是被擅於打反擊的瑞典在補時階段由托禾倫攻入致勝球,迪甘斯在55天的比賽中,就決心以簡單直接足球,來剋制每一支對手。當首仗對澳洲麥巴比、基沙文與丹比利的效果不理想,他立刻改打4-2-3-1,結果除了8強馬杜迪停賽,他的基本陣容一直沒有受傷,順風順水下,以7戰6勝1和的成績,第2次成為冠軍。今屆法國射入14球,失了6球,初賽並不起眼,但淘汰賽,4場比賽射入11球,當中一球烏龍,4球死球,其餘6球是Open play取得。法國在淘汰賽所失的五球,只有一球是來自羅利斯的失誤,其餘的失球差不多是不能挽救。對克羅地亞的比賽,法國在上半場統計只有1次射門,1次中門,但入了兩球。上半場基沙文第一次埋門搏得罰球,然後轉化入球,上半場第1次角球,就搏得十二碼,領先至2:1。球賽當然有幸運成份,但上半場兩次埋門就能夠取得兩球領先優勢,法國的死球部署是絕對有效。四強對比利時,烏迪迪攝前柱頂入唯一入球,決賽也是基沙文內彎角球開前柱令對手出錯。
的確,法國冠軍是有點幸運,16強對阿根廷下半場犯錯一度落後,但連串攻勢修正錯誤。8強面對最擅於用球場闊度破大巴陣的烏拉圭,對方的前鋒卡雲尼受傷,令鋒力大減,門將梅斯利拿犯了一個人生中很少見的失誤,闖過最難打的印加強者。四強對手比利時右後衛蒙尼亞停賽,影響了攻守平衡,也是法國的走運。理文助教林慶麟在節目中指出,克羅地亞門將蘇巴錫的傷勢一直影響他,防線一直保護他免受攻門。到決賽蘇巴錫的飛撲動作明顯不及過去靈活,麥巴比與普巴的射門,他也不及過去般可以飛盡撲救,這些可以說是幸運幫助。
不過能夠團結球隊打簡單足球,要普巴像2006年的波歷克一樣,由進攻中場當回防守中場,作為教練必須要很有威望。迪甘斯足球生涯就是具備了一切,唯一一位捧過世界盃與歐洲國家盃的法國隊長,任何隊員也難以和他爭論。很多人也對羅利斯的驚人失誤,最後沒有輸掉冠軍而大呼好彩。當大家經常說德國人如何有紀律、心理質素如何出色,門將如何穩定,1986年決賽舒麥加出迎錯誤,令西德輸第一球,最終2:3落敗。2002年簡尼接球甩手,讓朗拿度先開紀錄,最終不敵巴西,第4次在決賽落敗,今屆紐亞在落後的情況下不理性地上前,德國最終多輸一球,以0:2不敵南韓包尾出局。的確,羅利斯的失誤是低級到麥花臣的程度,但這球出現在領先3球下,失誤最終也沒有導致重大後果。這可以說是幸運,也可以說是出錯未足以致死,不過法國是32隊當中,犯錯較少以及門前把握最穩定的球隊,最後能夠稱雄俄羅斯。
Ture of today , error of tomorrow
1986年世界盃技術報告,作出了非常哲學性的總結——今天的真理,明天的過錯(Ture of today , error of tomorrow)。今屆以快速、防守主導、突擊進攻的模式下,控制比賽能力成為最重要的致勝因素,不過簡單直接的打法是否可以作為潮流?8年前訪問郭家明,他對控制比賽模式簡單地作出總結:「希臘的打法可以一時取得冠軍,但不會是潮流,因為你總不可能在聯賽守足38場,德國人的足球方式,自有德國人的破解方法。」1974年世界盃技術報告指出,很多球隊也模仿了1970人意大利分組賽模式,3場只入1球死守以求出線,這方法只能一時受用,到球賽改為3分制以及改變越位條例,2010年世界盃,意大利在缺乏攻力下初賽出局,充份印証了1986年的總結。
今屆比賽,正中鋒打法再度成為主流,169球中,有43個入球來自正中鋒,隊長功能不可能只是擲毫、中鋒的最大功能是入球不是防守,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當各隊都以大巴陣、斜線防守克敵,卡雲尼與蘇亞雷斯示範了完全利用球場闊度,以高波快速傳送,打開防守的缺口入球,資深的香港球迷,80年代看過寶路華進攻模式,與今屆烏拉圭是異曲同工,利用球場闊度拉守衛線是十分重要的進攻模式。或許在未來的一兩年,在這種防守為主導的打法下,雙中鋒打法會再度復興。
此外自從越位條例改變下,自由人打法已完全淹沒於主流。隨著今屆比賽防守主導,翼衛與控球中場的角色淡化,說不定自由人打法會重現。首先,要解放前場壓迫,一個擅於運用皮球的後衛或許是其中一種方法。車路士在2016-17年的成功,大衛雷斯在兩位中堅前扮演類近自由人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他既可進攻,亦可防守,就算上前仍然至少有5-6人在後場,是有足夠人手防止對方反擊。最重要是中堅參與進攻,往往能直入對方心臟,一時間難以防守,當敵方防守區域猶如迫地鐵一樣,中堅突如其來的上前,是很難預計他們是射門或助攻,同時能引出對方守衛,讓隊友入楔。自由人打法會否全面復興,現時難以斷言,但可以肯定,未來會有一兩位能夠帶著皮球由後場開始發難的球員,會主導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