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之非一般旅遊團
本是帶著旅遊心態和開會狀態到馬來西亞參加第一次的「亞洲新媒體研討會」。會議的內容與討論皆出我所料,不能說十分精彩,但絕對算得上大開眼界,當然最開眼界的是會議時間外的時間,包括dong-won所稱的「radical tour」。
會議分兩天進行,有四大個議題。 我只參與了其中兩節,最深刻的是最多提及的新媒體科技如互聯網技術(對於我們香港人來說好像一點也不’新’),在東南亞地區的普及率其實仍很低。他們花了很多的力量去對抗政府對人民自由、言論、新聞及媒體的打壓和壟斷,對於流於說p2p(peer to peer)的哲學有多好的ngo代表和未明白互聯網的階級排拒性,形成強烈的對比。當然,新聞專業與「另類媒體」的關係也是很難劃清楚界線,精英主義與專業,人民參與式新聞言論,兩者之間,不一定是不能並存的。
第二個發現是科技與群眾運動的距離問題。在香港,資訊科技發達,但群眾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是十分單一的。有不少幻想(or目標)媒體是動員和鼓動群眾參與和民主化社會的重要基石。但奇怪的是,香港未能充分利用另類新媒體的力量,當中牽涉很多因素,而科技人才支援不足是其中之一。搞運動者非沒有,又善於搞科技的卻不見得有幾多個。如南韓日本流行的podcasting在香港是非常少有的,而有社會面向的更仍未出現。而且,在馬來西亞,雖然互聯網使用率較低,但也有不少科技人才,更有些與不少NGO合作支援。這反映出不是香港沒有技術員,而是他們都是資本家手上的籌碼。在香港,專業人士對社運的參與率是奇低,有感實在圈子狹小。
馬來西亞 「Radical tour」:
在會議過後,我們沒有走訪太多旅遊熱點,可能吉隆坡本身除了高高的商業大廈外沒有太多「旅遊熱點」。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我們一天到了三個ngos,參觀馬來亞大學,與左翼運動者談論馬來西亞的社會狀況,及參予「救救白小」的宴會,行程相當豐富,非跟永安鴨仔團甚或自由行所能及。
當地ngos有不同的社會面向和界入點,但他們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為爭取人民自由和權利,當然他們離目標還遠。Komas是一個關注都市高速發展帶來的城鄉差異及其之社會問題,如urban poor、slum、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等。他們的工作主要把研究製作成記錄影片,然後燒錄成vcd,並把這些影片帶進有關社群內播放。當然,教授錄像製作也是他們的工作之一,讓基層人士也有機會接觸新媒體技術,也是招攬年青義工的一個好方法。 一些生活在比較「落後」(in terms of technology)的地方的當地人對媒體技術可能相當陌生,而且他們也缺乏經濟能力支援,最終可能得物無所用。因此,他們也會以舞蹈、音樂及一些傳統的方式去接觸當地人民。他們更會舉辦獨立電影節 (聽說在南韓著名的pusan film festival舉行的同一時間有另一個獨立電影節打對台)
另一個叫suaram的人權關注團體,致力關注當地受到威脅的人權情況,如當地內安法(Internal Security Act)為人民帶來的控制和威脅(透過此法例政府可省去法律程序直接把「威脅國家安全者」拘留及監禁。當地濫用警權的情況也很普遍,比起「克制」的香港警察,可能是小巫見大巫。而當地政府對媒體的控制的問題比較嚴重,而且媒體滲透率也較低。
到訪馬來亞大學,同行的朋友告訴我們學校的情況,學生的參與關注不比香港好, 甚至他們想選學生會也要gpa過3.5才可選庄! 這種精英式的遴選制度是充滿排拒性的,也是間接打擊參與關注學校的學生參與 (當然我不認同學生會有關注學校社會的專利)。最恐怖的是他們學校設有學生裁判處,把「問題」學生懲治,當然政治敏感議題正是監察範圍之內。
此行後記: 東南亞地區的人民抗爭、白小與華人的抗爭、言論與媒體自由自主、學生運動的抗爭……多點了解問題的蘊藏,也許是多了一點無力,但也多一點修正和反思……記得韓國朋友dong-won說其實WTO在香港對他們來說不是很大很大的議題,因為他們有太多議題要去抗爭。也許我們真的要多點走動,多點批判性討論,否則原地踏步,留在自我陶醉的夢鄉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