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特首董建華辭職的影響

香港特首董建華辭職的影響

香港特首董建華辭職的影響

 


儘管尚未經過官方的證實,然而種種跡象均顯示繼成為中國全國政協委員之後,香港特首董建華即將於近日內提前辭職。香港本地傳媒的報導,似乎都被引導到是董建華早已一再萌生辭意,而在北京的挽留下才「力挺」至今;然而,參照中國現今的政治文化,我們難以想像北京會有如此矯情、被動地政治回應,因此,合理的推斷此次事件,應該是北京治港的新一波策略,目的在鞏固對香港政局的支配,這種「以退為進」的操作,將會為香港社會帶來新的變數與影響。

 

董建華辭職的第一個影響,其實正是北京本身,然而這種影響卻不能被過分地誇大。董的辭職,反諷了於二OO二年第二屆特首選舉時,董建華在北京囑意支持下,由八百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進行「一人獨跑」選舉的尷尬。然而,北京方面不可能不算計到辭職事件對於其威信的影響,觀察主權移交後的香港,民眾對於北京的信心,一向高過對特區政府與特首的信心,因此,筆者認為除了短暫以及部分民主派的「類勝利」的回應外,並不會影響到港人對於北京以及「一國兩制」的信心,這也是北京敢於做出董建華辭職決定的籌碼。

 

董建華辭職的第二個影響,將會加劇半年來早已潛伏與暖身關於第三屆特首競逐的局勢。理想上,香港特首的人選需要北京、香港本地以及國際的接受;然而,事實上很清楚地,北京的支持才是最關鍵的因素,任何有志於競逐特首職位的人士,儘管能夠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若是缺乏北京的信任在現行選制之下,連是否能夠獲得提名都將成為問題。目前主要的爭議重點有二個,第一、北京傾向支持公務員還是工商界人士出任特首?這影響了香港政治中各種勢力的角逐;第二、面對全民投票與民間要求普選的訴求,新的特首該如何回應?筆者認為,目前北京應會安排支持公務員出身人士擔任特首一職,以避免重蹈董建華主政時期政商關係受到質疑的覆轍;而新的特首首先在名望上必須獲得香港本地社會較高的支持,否則將無法有效回應各項議題的挑戰以及正當性上的先天缺陷,甚而進退失據。

 

董建華辭職的第三個影響,將考驗香港民主派的政治應變能力。從去年九月立法會選舉淪為第三大黨後,香港民主派在議題操作上顯得更為被動與遲緩,以全民投票議題為例,這重大的議題在最初缺乏有效與足夠的內部思辯與討論,輕易地就讓北京定性將全民投票與港獨掛勾,喪失了民主深化的可能先機,也讓市民對於民主派的信任再次降低。既然在制度內難以參與特首的選舉,在社會運動上也不能掌握主導權,民主派應該一方面儘速培育政治新血、加快世代交代,另一方面應加強合作,及早謀求中程的政治規劃。

 

最後,對於董建華辭職的影響,可以從台灣的兩岸政策來觀察。筆者可以預料,對於此次事件,台灣的媒體與政府相關單位,肯定大多將採取一種情緒性、隨意性的評論與立場,大抵是「一國兩制」失敗,或是證明台灣民主優越之類的話語;然而,這一種一廂情願式的中國想像與香港想像,正是政府對於港澳社會研究缺乏的一貫態度與缺陷。因此,董辭職的經驗,不應該只是後見之明地高興或唱衰,而是客觀地證明了制度的運作與磨合是多麼地不容易,而付出代價的卻總是在錯誤施政與制度下生活的民眾。因此,放寬視野,在思考兩岸未來總總可能關係與制度設計的時候,我們必須更為謹慎與冷靜。

 

香港「一國兩制,高度自治」的維持,在現今的中港關係與政治制度之下,董建華只能是北京對香港治理的壓力閥,只是董建華並沒有扮演好這一個角色。在北京眼中,「保持香港穩定,確保主權順利過渡」是董建華主政七年多以來,最主要的貢獻;然而,對許多香港市民而言,這被形容為「建華之亂」的七年,卻也是痛苦的歹戲拖棚。此刻,董建華以「身體健康」為由提出辭職,絕對與其民意高低無關,也與香港現狀無關,北京將會更為鞏固對香港民主進程的控制

Jackson Yeh

2005/03/03

yehkuoha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