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董建華辭職的傳聞是近日最熱門的話題,如果董建華辭職傳聞被不幸言中了,並且也獲得中央批准,香港的問題是不是就可以迎刃而解?民主派是不是就放棄○七╱○八普選訴求?香港是不是就能從此天下太平了?
很多人不認同董建華的施政能力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如果把香港出現的問題統統推卸到董建華身上,也未免遠離事實。香港之所以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身為特首的董建華當然要承擔責任,至於該不該承擔全部責任,或者承擔主要責任,乃至承擔領導責任,都值得大家深思,因為香港問題並不是撤換一個董建華就能萬事大吉的。
「總經理」備受掣肘
就香港的本質而言,香港非常像一間上市公司,中央政府(九七前是英國政府)是這間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董建華充其量是一個經過董事會認定、部分股民參與投票的總經理而已,而這間上市公司的「股民」又包羅萬象,除了要求「公司股價只能升不能跌」共識之外,很多「股民」還有其他一些要求,更遑論部分股民背後還有其他勢力支持。就是這樣一個「充滿各式各樣股民要求」的上市公司,由一個「心太軟」的人出任總經理本來就已經「先天不足」,可又偏偏遇上一個大事小事都願意過問,且又不能直接給總經理提供足夠人力支持的董事會,不僅僅如此,董事會還經常越過或者背着總經理與「部門經理」暗通款曲。
這裏所說的「部門經理」,就是有直通中央管道的大商家及各個親中團體。而這些「部門經理」,無不為自己能直通董事會(長)而沾沾自喜。再加上前潮留下來的一些「部門經理」(遺臣)對現任總經理「陽奉陰違」。試想,這個沒三頭六臂的總經理能幹的出色嗎?
中央這個董事會是不是經常與部門經理暗通款曲,相信對香港略有了解的人都心知肚明,最典型的就是自由黨主席田北俊從北京回來後對二十三條立法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搞到董建華及特區政府措手不及,只能立刻宣布推遲二十三條立法。諸如此類的案例有很多,這都是董事會不顧總經理的感受擅自與部門經理見面、聽滙報的造成後果。
實際上,無論公司大小,也無論董事會表示多麽支持總經理,如果董事會經常與部門經理接觸,並且對部門經理的各種滙報聽的津津有味,請問:這些部門經理會睬總經理嗎?總經理會有權威嗎?再加上本來就存在與總經理「面和心不和」的前任董事會聘用的部門經理。董建華這個總經理能施展的空間究竟能有多大?
如果以董建華下台為指標檢討香港回歸以來的各項施政,不外政治、經濟兩大塊,股民(市民)不滿的也集中體現在這兩個方面。
就經濟層面而言,很多股民硬把金融風暴對香港打擊的責任讓董建華來承擔,如二○○三年的五十萬人上街大遊行等。就政治層面而言,部分「股民」(如民主派)表面上針對的是董建華,實際上是中央政府,董建華只是這些「股民」的出氣筒而已,加上他們利用經濟現象訴求、包裝政治目的,很容易贏得其他股民響應和支持,無論是二十三條立法,還是○七╱○八雙普選,都不是特區政府能做到的事,更不是董建華這個總經理權限範圍內的事。總經理只不過按照董事會制定的遊戲規則辦事而已,而那些對政治有需求的股民(民主派),即不敢直接挑戰董事會、監事會(英國政府)及其制定的遊戲規則,又想把自己打扮成追求真理的聖人,最後只能以「聲討」董建華的形式,間接給董事會施加壓力,迫使其修改遊戲規則。
股價不振?董事會有責
如果說要對董建華治理下的香港進行檢討的話,最應該檢討的就應該是董事會,如果董事會理順了與總經理、部門經理的關係,分清了彼此職責,掌握與部門經理溝通的技巧,包括要不要接受另一些「部門經理」的要求修改遊戲規則等。身為總經理的董建華(或者後來者)當然也應該檢討,一要檢討施政方針、政策制定及執行績效;二要檢討為何沒有落實「問責制」,如果鐵腕執行「問責制」,把市民不滿的、政績不突出的庸官(員)剔除掉,對香港的發展勢更會有利;再次要檢討的是部門經理,儘管能直通董事會(長)是「部門經理」的榮耀,以及那些處處與總經理對着幹的「部門經理」自認為是能力的體現。
總經理與部門經理都坐在同一條船上,就算股價大跌的結果由股民照單全收,並不代表部門經理就是贏家。香港的發展事實也表明,香港這間上市公司業績不好、股價衝不到新高位,從董事會、總經理,到部門經理和股民(市民),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有人說,如果董建華像陳水扁那樣善於狡辯和權謀,香港今天的局勢會怎樣?
李曉莊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