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香港使用簡化字的爭論

按:大公報最近出現了這樣的一場語文爭論。

------------------------------------

香港何時使用簡化字?

香港地理位置在中國內地南大門,跟廣州、深圳毗鄰,可是在漢字的使用上,一直未能和內地統一,此乃咄咄怪事。如果說,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內地前,乃英國人統治香港,不認同中國內地的教育政策和文字改革,這並不足為奇;但香港回歸已經七年餘,中國內地通行的簡體字,仍未被香港學界所接受,就是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矣。

勿與政治掛鈎

難道沒有什麼變化嗎?有。在香港回歸中國內地前,香港的中學生倘在作業、試卷上出現「簡體字」,一律被當着錯字;一直到回歸後,這種情況才漸漸改變了:雖然學校的老師不教授簡體字、不主張、提倡簡體字,但學生使用簡體字,不再算錯字。總算在處理上比較公平了。

有關漢字簡化的問題已爭論幾十年了,尚未最後取得共識。看來不易取得共識,但有必要早日取得共識吧!各方應都可以同意,語言文字沒有階級性和政治性,它只是溝通、表達的工具。如果都具備這樣的認識,那麼再難解決的學術問題,也可迎刃而解。簡體字和普通話、國語一樣,並非共黨的文字和語言,不必視為洪水猛獸。只有惡毒、心懷叵測如下了台的印尼前總統蘇哈托一樣,他不分青紅皂白,視漢字、華文與「共產黨」文字、語言為同義詞,從1965年就禁止,歧視、迫害華人到了喪心病狂、駭人聽聞的地步。這很特殊。

在香港推行簡體字,十分必要。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不必操之過急。如果成功,它至少有下面多項好處:

繁簡都懂方便學習

其一,學生可多讀不少好書,擴大視野。現在香港的中學生,因為只識繁體字,在選擇閱讀的圖書中只能選擇本港和台灣的圖書。這兩區的圖書,一是定價比較貴,二是品種不夠多。如果學會了簡體字,那麼又多了一種選擇,中國內地出版的圖書也可以涉獵了,豈不快哉。在經濟上,因為內地的圖書定價上便宜很多,可以減輕不少負擔。從閱讀視野到讀書本錢,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其次,學生懂得簡體字,學校書展,中文圖書就不局限於港台兩地的出版物,可增加不少品種;中國內地的圖書就不至於在香港的書市佔那麼小的比例,和一個堂堂大國的出版量不成比例。

其三,有利於華文出版物的統一。眾所周知,華文的出版物,其出版和流通不僅止於內地、香港和台灣幾地,東南亞一些華人多的地方也有少量出版,雖然沒有港、台發達,但也必須引起重視。但由於繁簡字不統一,致使幾個地方的出版物不易互相流通。前述中國內地的出版物,因為香港、台灣使用繁體字,它們在一般的市裡坊間不易佔有一席之位,反之,港、台出版物入內地,在流通上也造成障礙,畢竟簡體字在內地通行多年,許多學生已看不懂繁體字,不少大人也不識寫繁體字了。在東南亞、星、馬的出版物,因為用的簡體字,在香港的書店簡直無法生存,香港的出版物在東南亞的流通也被局限了。幸虧,年齡較大的,是「繁簡都識」,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下幾代人會因為只識其中 一種(或繁或 簡),而造成少讀不少書。另外,由於印刷物用字不統一,幾個地方的印行就不那麼方便了。

祈盼文字統一

最後是使用文字的效率問題了。儘管眼下已進入電腦時代,但在不少情況下,學生交作業、考試仍是「手工作業」,靠抓筆一毫一劃地寫,如果使用簡體字,無疑可以省不少時間。不妨比較一下「劉」和「劉」、「體」和「体」、「籲」和「吁」等字,筆劃相差太大,如果採用簡體字,一定可以省卻不少時間。

我們認為語言文字沒有階級性和政治性,目前造成港、台和中國內地文字上的不統一,除了在學術上有所爭論且暫無法解決之外,很明顯的原因之一,是有人將學術問題政治化,以致今天同是炎黃子孫,同是血管中流着華族的血液,卻要面對文字不統一的尷尬局面,這可能是外國所沒有的。中國只有一個,中國的領土不允分裂,追求的始終是統一。領土的紛爭都在講統一且日漸迫切化,文字的統一更是勢在必行。從繁簡字並用到以簡代繁,使凡有華人的地方使用、書寫、閱讀都不致混亂,將是華族子孫之福。我們期盼這一天早日到來,再複雜的文字統一問題,會複雜過中國人上太空嗎?

歐陽琳   資深出版人,作家

大公報     
2005-03-29

--------------------------------
香港用簡化字宜緩不宜急

歐陽琳先生在3 月29日的《大公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何時使用簡化字》的評論文章。文中認為,香港在漢字的使用上,一直未能和內地統一,是一件「咄咄怪事」。作者建議香港逐步推行簡體字,認為這樣有很多好處,如學生可多讀不少好書,書市可增加不少出版物,使用文字的效率可以得到提高,等等。筆者作為一名使用簡體字的大陸居民,想對歐陽先生的觀點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見。

觀其優劣才作取捨

首先,如果香港改用簡體字,學生未必能馬上「多讀不少好書」。歐陽先生也承認這樣一個現實,即現在香港的大部分中學生只識繁體字。既然大部分人還不認識簡體字,又怎能一下子看懂用簡體字印的書呢?讓文化教育基礎較好的香港居民適應簡體字,更是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 (當年大陸是在文盲率極高的情況下,「白手起家」推行簡體字教育的。) 一些港人真有心選讀大陸的圖書,自己學會簡體字一樣可以讀,就像大陸識得繁體字的人可以讀香港的書一樣。如果是從網上讀書,更是可以用軟體很方便地將繁體字與簡體字進行轉換。

其次,儘管語言文字沒有階級性和政治性,但簡體字卻也是有不少問題的。大陸解放後推行簡體字,由於操之過急,出現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如對一些字的簡化不夠合理,很多字形太過接近容易混淆,等等。大陸的第二批簡體字甚至剛剛出台就被廢止,避免了問題的進一步嚴重。然而一些有問題的簡體字,由於已被廣泛使用,造成的負面影響卻至今難以得到消除。在這樣的情況下,既然香港還沒有使用簡體字,還不如讓兩種文字繼續並行存在一段時間,觀其優劣,再作最終取捨。

具體操作慎之又慎

再說到使用簡體字與華文出版物的統一問題。其實,出版物的流通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並不存在於所用文字是否相同。大陸有不少人識得繁體字,可以讀懂香港的圖書,卻很難讀到香港的圖書。新加坡使用和中國大陸一樣的簡體字,又有幾個大陸人能常讀到新加坡的圖書呢?歐陽先生提到使用文字的效率,那更是不值一提,因為是否有效率是要看實際效果的。香港、台灣至今仍使用繁體字,並沒有推行看似學習起來方便的簡體字,卻一點也沒拖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後腿,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再說現在用電腦打字,繁體字筆劃再多,輸入速度也不比簡體字慢多少的。

誠然,香港使用繁體字,而大陸卻使用不一樣的簡體字,一個國家使用兩種文字系統,造成了文化上的隔離和很多不方便。將大陸和香港的文字統一起來,對各方面要方便得多。但歐陽先生不要忘記,今天這種局面的出現,是當年大陸單方面推行簡體字造成的。筆者不是說簡體字就有多麽不好,但有一點必須讓歐陽先生清楚,大陸推行簡體字後,造成了年輕一代與古典文化的隔離,這是一個今天讓很多有識之士憂慮的問題。歐陽先生覺得,再複雜的文字統一問題,也不會「複雜過中國人上太空」,筆者倒認為,儘管文字簡化是大趨勢,但具體操作卻一定要慎之又慎。大陸有學者提出恢復使用繁體字,筆者認為這可能性不大,但讓香港改用簡體字,從各個方面因素考慮,也是一件宜緩不宜急的事情。

李清
大公報    200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