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局長托出一九九九年的《文化設施需求及制訂規劃標準與準則的研究》,試圖證明政府也會做研究,但反而更見政府思路的偏斜單薄。這份主要集中硬件使用及調查觀眾市場取向的報告,視野仍以硬件作依歸,明顯地仍走不出「硬件崇拜」的金鋼罩,與文化界要求的宏觀視野及全面的文化有機生態評估差天共地。至於何局長所指的匯聚和融合效應,是否又只是指設施間的互動?硬件最後還是需要人的參與,有機地滋生出各種文化面貌,不知這些未經構思清楚的藝術館、龐大劇場,還有玻璃、全屬水泥建成的商場餐廳,是要生出什麼文化來互相融匯?為什麼現在的尖沙咀文化區卻未能產生匯聚和融合效應?我們應否認真點查找當中的不足?
................
孫公「天下之大,豈止西九?」確是豪情壯語,但為何還是只談地產?文化發展須全面引動各方配合始能成效。關注全人參與文化藝術,便應跳出西九龍去想,何以巨大的資源只集中於西九龍?難道其他地區沒有其文化需要?可曾想過加強在市民生活空間中的文化體驗?畢竟在根基上培養健康的整體文化生態,最後也會令西九龍這文化結聚的平台得益。
最近和朋友構思一個「西新界文化區」計劃。如果「以人為本」地回應社區以至個人的文化需要,而芸芸社區中,可能最需要文化藝術活動的不是西九龍而是被邊緣化的天水圍。透過文化藝術活動,可協助建立社群的自我身份形象、塑造自豪感和地方認同;透過社區藝術活動,可連繫居民、表達分享共同價值和期盼;從創作活動中,可找到表達自我、發洩重整情緒的途徑……我們要用新眼光看文化藝術,除了用來「提升」品味、吸引遊客和滿足世界級的虛榮外,還有很多實在的功能和意義。只要給天水圍等於用來清潔維修西九天幕的開支,已足以在社區文化層面令這些社區煥然一新。
..................
何慶基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