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主任馮詩麗
近年,總不難聽到身邊有熱心的朋友會說,「去派飯」;但其實於地區派飯,並非近年才出現;早於90年代,位於大角咀的西九龍葡萄園已開展派飯服務,但隨著愈來愈多區內團體派發物資,7年前起教會便「轉戰」西九龍的另一區 – 深水埗。結果,一派便派了20多年,受贈人數亦由每星期的50多人,增加至現時400人。
每逢周四,教會便會在深水埗橋底傳福音,並將一盒盒的飯餸派給該區的露宿者、長者、單親家庭、吸毒者等等,以食物為基層市民送上祝福。
派飯400人,以那部份最辛苦? 派飯及製作飯盒的過程均屬「小兒科」,「白受氣」反而令大家最難受。「試過有長者攞唔到飯盒,指住教友鬧『又話基督教會,又唔派飯俾我!』,令場面尷尬,教友亦只能默默忍受。」幸而久而久之,受贈者變得體諒,偶有「新朋友」發發牢騷,其他受贈者亦會互相勸阻,彷彿彼此已建立無形的默契。
別以為300多個飯盒的背後有強大團隊助陣,原來整個過程只有7至8位教友幫忙,接受訪問的Stephen為每次派飯的「領導」,由運輸、烹調、傳福音、牧教等等均要「一腳踢」。訪問當天,Stephen一手拿起「鑊鏟」,另一手純熟地攪動油鑊中300人份量的薯仔粒,以為Stephen曾為餐廳大廚,誰知答案出乎意料:「我以前賣報紙架!」全因有這使命,才自學「揸鑊鏟」這門手藝。
準備功夫尚有免費人力協助,但食材呢? 每次「派飯」平均開支承惠3000大元,全由出心又出力的教友自資購買。
去年9月加入「救食平台 – 食物回收捐助聯盟」的西九龍葡萄園亦多次幫忙接收各種捐贈食物,其中包括一批將近過期的60公斤羊肉,將險葬堆填區的羊肉製作成飯盒。而捐贈的食物亦為教友節省大約高達千元購買食材的支出,減輕經濟負擔。
但食物捐贈亦為機構帶來不愉快的經驗,Stephen憶述曾有商販捐贈十大籮黃芽白,本以為可「加餸」,但細看原來大部份黃芽白的中心已「變黑」,結果要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挑走已變壞部份,而壞的部份比能吃的部份還多,看著也心痛。
其實以上事件並非首次發生,有部份捐贈者不知有心或無意,將一些已過期或腐爛的食物捐贈,令食物回收團體認為部份捐贈者視自己為「清潔垃圾隊」,加上商界多數要求對方自付運輸車資,最後令機構承受「雙重損失」。不論捐贈者是「真心」幫助機構,或是純粹為令自己良心好過,但這種不負責任的捐贈方式卻確實為回收機構徒添大量繁重的工作。
有心減少浪費的機構,別將食物留至最後一刻才作出捐贈決定,食物回收機構並非大家的「清潔公司」,亦不要「老奉」地認為食物回收機構已免費獲得食物,需要自行處理運輸物流等所有工序亦不為過。畢竟,回收機構所做的不只是簡單地接收食物,他們同時協助解決「一籃子」的環境及社會問題,包括減少資源浪費、減輕堆填區壓力、幫助基層獲得溫飽、協助弱勢社群等等。
食物回收機構在緩解「一男子」久久未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只要大家幫忙進行「負責任」的捐贈,甚至願意踏前一步,例如在物流方面加以協助等,已能幫食物回收機構一大忙,亦令捐贈之物真正能夠幫助社會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