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政府山和禮賓府,在學者的論述中,屬整體建築群,尤以雪廠街11 號政府合署西座至為重要:它面向禮賓府,構成軸線對應關係。由特區政府僱用的Purcell Miller Tritton 建築師事務所發布「中區政府合署歷史及建築價值審評」,卻把西座形容為「最差強人意的一部分」,而發展局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上,將這份報告演繹為「政府邀請的專家鑑定,亦未見其保育價值」(見23 日本報港聞)。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顧大慶,以現代建築美學為旨,撰文回應該報告,並詳述西座作為建築空間界線與城市商業區邊界線的重要何在。
最近的幾天報端上關於Z83 政府山發展項目的議論突然多了起來,起因是政府剛剛對該項目發展的內容作了重要的修訂,大幅減少了商用面積,可以說這是前段時間民間保育團體的呼籲起了作用。但是,政府作出的讓步遠未達到民間要求完整保留政府山的要求,報端的爭論皆源於此。而正是在這個時刻,我們在西營盤的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了一個名為「大象無形:香港現代建築三個典範」的展覽( 下稱「典範」),該展覽展出了我們對中環的三個現代建築所作的一些初步研究。這三個建築也是現時建築保育的熱點,被包括在政府的「保育中環」的龐大計劃內。其中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的活化項目已經塵埃落定,中環街市的活化計劃還有待公布結果,而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正是當前爭議的焦點。展覽的內容由於場地規模的限制而未能全面展開,文字說明也採取言簡義賅的方式,所以有些觀點肯定未能充分傳達。在此特就政府山的設計價值作進一步的說明,或許對於釐清當前關於政府山保育的爭論有些許幫助。
政府山與禮賓府的對應關係
對政府山建築群的設計品質的認識,關鍵在於它的整體,在於它與城市的關係。從總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山和禮賓府之間呈現一個軸線對應的關係(右圖),即順禮賓府的大台階方向拉一條線,這條線一直向北延伸,恰恰與西座和中座圍合成的一個「U」字形的口相匯合。這個「U」字形的口,主體是西座的「L」形平面, 輔之於中座的「I」形平面。如果再量一量這條延伸線左右兩側到「U」字形的邊緣的距離,恰恰也是相等的,這就說明這條從禮賓府到政府山的延伸線確實是一條軸線。那麼,這條軸線是不是偶然發生的呢?看來絕對不是,有若干證據為證。
最主要的證據是Purcell Miller Tritton的「中區政府合署歷史及建築價值審評」(下稱「報告」)中引用的一張經過處理用來說明設計意圖的老照片(HKPRO, HKRS156-1-1802) , 顯示從禮賓府北望的情景,政府山的西座形成一個屏障,將北面的商業區和南面的行政區作明確的區分。同時,西座的水平向延伸的低矮體量阻擋了北面的商業建築,但又不至於阻擋對海港和九龍的視線。這張照片說明禮賓府和政府山的整體關係是政府山建築群,特別是西座設計的主要出發點。此外,東座、中座和西座三個建築雖然是分三個階段建造完成,它的設計卻是一個整體。中座和西座雖然是分開的兩個建築,但是它們卻是形成「U」字形圍合空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早期的設計圖中,中座和西座之間還有一個連廊,建築的高度上也大致保持一致,這些均說明建築師是將這三個建築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的。
保育專家評估報告的瑕疵
毫無疑問,從禮賓府和政府山所形成的城市空間的整體來看,西座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形成禮賓府和政府山的圍合空間、承接來自於禮賓府的軸線的主體,又形成一道區分商業區和行政區的屏障,同時它的特殊位置還起聯繫商業區和行政區的起承轉合的作用,這些均充分反映在西座的設計中。與禮賓府的關係體現在下亞厘畢道的底層,在食堂的一側原來留出一個很大的開敞空間,這個開敞空間恰恰就是軸線與西座相遇的地方,軸線穿越西座,再向北延伸。這個有遮蔽的空間是室內和室外空間的過渡,從這裏向南望去是禮賓府(可惜現在的繁茂樹木已經無法看到這層關係),向北望去是中環的商業區,海港以及九龍。與城市的關係體現在雪廠街和下亞厘畢道之間的公共通道的設計。西座內安置一些與市民服務相關的部門,它在雪廠街處的入口方便市民進入,乘電梯直達第七層,即是下亞厘畢道的入口層以及食堂等公共服務設施,可見建築師在設計時就考慮了一個公共的通道。與北面商業區的關係,西座的板式體塊形成一個明確的界定,強調商業區和行政區的區分,同時其中的食堂是一個玻璃包裹的、向外突出的體塊,強調了與城市的密切關係。
何苦自閉門戶?
以上關於政府山建築群的設計特點的說明圍繞一個核心的問題,即政府山和禮賓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禮賓府顯然是主體,政府合署是它的門戶,而其中西座的作用至關重要。
在Purcell Miller Tritton 的報告中,關於這一點似乎並沒有得到充分的論證。確實,在該報告中提到將政府山周圍的一個區域規劃成「特別保護範圍」,但這只是針對政府山、禮賓府花園、香港公園和香港動植物公園一帶的廣袤綠化而言;報告也提到政府山周圍的其他歷史建築增添了該址的歷史價值,但這只是因為這些建築與政府合署建築群相鄰而已;報告甚至借用那張老照片來說明禮賓府和政府合署的關係,並在建議中提到西座的重建必須與原建築的高度和體量保持一致,這說明評估者雖然對兩者關係的重要性有些認識,但是針對西座靠雪廠街的一段可以改建高層辦公樓的提議卻又說明認識上的模糊不清。
總而言之,評估報告未能明確指出政府山和禮賓府作為一個城市空間整體的事實,不能不說是一大瑕疵。評估者如果看清了這一點,那麼報告的結論就絕無可能提議西座可以拆除重建。因為,拆除了西座,在西邊建一個高層辦公樓,將徹底破壞禮賓府和政府合署建築群的完整性,最終損及的是禮賓府建築的完整性。
再回到當前針對政府的西座重建修改方案的爭拗, 爭拗的焦點是PurcellMiller Tritton 的報告中關於西座的建築價值為三者中較次的結論,以及西座可以拆除重建的建議。而本文,以及「典範」的展覽提出了一個從政府山和禮賓府的整體來認識政府合署建築群的方法,關於政府合署和禮賓府之間的軸線關係的發現足以推翻評估報告對西座的建築價值的判斷以及拆除重建的建議。因此,該評估報告的準確性需要重新審定,以此為依據的政府山重建項目也須重新定位。新的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的評估應該將禮賓府和政府合署,以及周圍一帶的環境和建築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而且,最終的結果很明顯只能是一個,即完整保留政府合署建築群,西座動不得!
這三棟建築是被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設計的。西座建築的三個主要部分清晰可辨。外圍結構形成的遮陽, 窗戶和間隙的明確肌理, 共同構成了中間部分巨大的東北立面。這個表面沒有發生變化, 便完成了從山頂的水平肌理到街道層的垂直肌理的轉化。
作者簡介:顧大慶,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畢業於東南大學建築系,並獲碩士學位,瑞士蘇黎世聯邦高等工業大學博士。近著《空間、建築與設計》。
刊於今日《明報》,作者授權轉載。香港獨立媒體網政府山系列可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