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領匯:私營化不等同巿場化

看報章關於領匯的評論,發覺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是他們常將政府從公共服務的退出 (或說de-regulation) 等同巿場化,說民間及巿場力量較官僚更具效益與問責性,所以私營化值得支持。我想這些評論對 “巿場化” 此觀念的詮釋不無問題。

在領匯事件,其經濟內容是屋的商場及街巿,即使進行私營化,其最大分別也只是由政府改為企業管理,但實質的經濟運作,即作為供巿民參與買賣的公共場所,卻仍是被管理者高度監控,攤檔的數量、商品的種類或攤檔經營者的篩選等因素仍會受到管理者不同程度的規管。

若說巿場化,在經濟學上的一個簡單條件是 “自由進出” (free entry and exit) ,也就是這個巿場的所有經營者可自由參與買賣而不用付出額外的交易成本。

就以跟公屋商場同性質的巿集作為說明吧。在香港我們有很多巿集 (又稱 “墟”) ,如上水石湖墟、粉嶺聯和墟、屯門新墟、九龍城衙前塱道、灣仔舊區等,這些巿集形成的特點,是居住在這裏的人,自發地聚集並參與買賣,或前鋪後居、或搭個簡單帳篷、或就在空地擺上商品,就是作為在此參與買賣的條件。不用支付昂貴租金、不用名貴裝熿、亦不用條約。看,這才是巿場化的真正典範,才是 “自由進出” 此經濟條件的真正體現。

反觀領匯上巿,要問到底這樣的 “私營化” 跟 “巿場化” 是否等同?評論者們琅琅上口的巿場到底所指為何?是股票巿場還是巿民日常生活參與其中的巿場?政府退出後將是企業主導還是民間主導?若企業主導便不要不假思索地評論說 “還富於民” 。企業控制公共資產後民間巿場是更有活力還是進一步遭扼殺?我想以上全是評論者在討論私營化時必須深思的問題,而不是含混地說私營化就是巿場化,就是好事就要支持。因這等評論作為個人思考的怠惰事少,作為民意的導向代表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