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帥的《青紅》(Shanghai Dreams)儘管比他的前作《二弟》好一點。但跟杜琪峰的《黑社會》一樣,為華語片奪獎的機會相當渺茫。影片以八三年的貴州省貴陽市為背景,當時改革開放的路線開始落實,十多年前響應國家號召,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隨着工廠向南方遷移(準備萬一與蘇聯開戰的長期戰略措施)的「三線職工」,不少都產生回歸城市的強烈欲望。他們的兒女卻是在這些偏遠的地方長大,甚至與當地人談戀愛,自然對此難以理解。女主角青紅(由《愛情麻辣湯》和《十七歲的單車》的高圓圓飾演)的父親脾氣暴躁,對她管教極嚴,矛盾自然更加嚴重。
一種演法到尾
王小帥自己就是來自這樣的一個「三線職工」家庭,《青紅》應是一部有強烈個人體驗的電影,但拍出來卻沒有太多令人感動的地方。拍法平實不是問題,時代細節不多也非致命(較突出的只有校方剪破喇叭褲及舞會音樂用Boney M及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和《誰來愛我》),最關鍵的仍是劇本和演員—不但場面和對白熟口熟面,角色片面之餘,演員亦一種演法到尾(飾父親的姚安濂過於外露,高圓圓卻過分壓抑,像只有愁眉苦臉一種表情)。有賈樟柯的《站台》和顧長衞的《孔雀》珠玉在前,王小帥近年走相近路線的作品自然相形失色。
今年康城競賽部分「名牌」導演之多路人皆見,顯然是避免重複(卻非放棄)去年着重新秀和驚喜的路線,公告世人康城吸引大師作者電影的一哥地位仍然穩如泰山。當然,大家對名牌有較高期望,也較容易失望,或起碼少了驚喜。加拿大今回有艾湯.伊高揚與大衞.哥連堡雙雙入選,對他們的擁躉來說卻是不折不扣的輸家。伊高揚的《真相何在》明顯向荷里活主流靠攏,又要保持自己一定的本色,成績差強人意。哥連堡的《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寫美國中西部住家好男人為保衞家人以暴易暴,技法圓熟,卻是他最不怪雞和符合荷里活主流的類型作(現代西部片)。中段加入主角的身份疑雲,峰迴路轉之後再大開殺戒,正好暴露了影片改編自連環圖的本質—一個給人代入陶醉的英雄白日夢。種種貌似哥連堡的主題特色(例如雙重身份、真幻莫辨),其實都是似是而非,並無什麽曖昧性或深度可言。哥連堡這回真是割雞焉用牛刀了。
不過《暴力史》依然有不少人叫好,因為起碼並不沉悶,暴力場面簡潔有力,性愛場面亦絕不兒戲,在芸芸嚴肅沉悶令人疲累的參賽片中,確可使人精神一振。占.渣木殊的《碎花》(Broken Flowers)作為一部既輕鬆又帶點傷感的喜劇,自然更大受歡迎了。
明星當然也是一個因素。由標梅利飾演的過氣情聖突然收到一封粉紅色的信,告訴他十九年前生下的兒子正出發尋找親父。他遂上路探訪四個當年的情人,希望找出誰是那信的主人即孩子的母親,由此帶出了莎朗史東、謝莤嘉蘭芝、桃黛史雲頓等四女星(還有茱莉黛比飾演片初離開他的現任情人)。標梅利以比在《迷失東京》中更收歛的演出,來配合渣木殊一貫的冷面幽默,與眾女星擦出火花。渣木殊擅長的片段式結構及公路電影感性,在本片有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同樣是向主流觀眾靠攏,渣木殊卻比伊高揚和哥連堡保持更多的個人風格,但也是一貫的輕盈有餘,重量不足。
《隱藏》、《孩子》自成一家
完全我行我素有自己一套的還有吉士雲仙、拉斯馮特里爾、米高漢尼基和戴丹兄弟。馮特里爾的《曼德利》(Manderlay)開宗明義是延續《人間狗鎮》的「美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抽象舞台式的拍法一模一樣,但同樣的父女角色已改由Bryce Dallas Howard和威廉達福飾演。這回他們來到阿拉巴馬州一個植棉花的莊園,發現裏頭的黑人仍然過着奴隸的生活,儘管那時美國黑奴已解放了差不多七十年。女主角因此請纓留下,把「民主自由」帶給那兒的黑人,過程自然一波三折,處處流露了對美國政治的批判和對歷史的嘲弄。馮特里爾不是沒有才華,但太過意識形態掛帥對作品總不是好事,他也有點自知之明,宣布第三部曲會押後再拍,否則真會「悶親觀眾」。
至今最得我心的是米高漢尼基的《隱藏》(Hidden)和戴丹兄弟的《孩子》(The Child)。兩者的電影語言皆自成一家,簡潔渾成,重複使用也不會使人厭倦。更難得的是對社會的關懷,對人性的洞察,誠懇透徹得教人心悅誠服,除非餘下的名牌(如雲.溫達斯和侯孝賢)有脫胎換骨的表現,否則《隱藏》和《孩子》應是本屆康城大獎的熱門。
李焯桃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