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蘋果日報》(2012年6月12日,見副刊,題為「大班回朝」),又見鄭經翰於專訪中再向本人作出失實而錯誤的指控。關於數碼電台,本不想糾纏下去,我再簡單回覆,希望是最後一次。
1鄭經翰指本人因門户之見而沒有找朱凱迪、周澄、陳巧文。
這完全無中生有。在數碼廣播電台的十個月,我沒有邀請所有我認識的八十後朋友,但也有不少被我邀請過作主持人的,其中兩位正是朱凱迪和周澄,但都給婉拒。據我了解,兩人忙於投身社會運動和研究工作而無暇當主持。至於陳巧文,我知她長時間人不在香港,遂也沒有聯繫。
後來,他們都有上來節目做個人專訪,出於信任和友誼,話題由公而私,我們談得既愉快又富啟發,讀者可以自行上網(Youtube)找回重温。但求大班不要再出言中傷離間,於人於己有弊無利。當然,作為朋友,我慶幸他們當天的決定。
2大班又說,我們一班主持沒有留意網絡動態:「原來佢哋唔上網㗎!」
只計算開咪的時間,我也當了半年主持人,首四個月節目名稱還叫《網絡起義》。半年來,節目涉及時事熱話,包括討論區熱話、自製網絡聲音詞典、討論區留言精華節錄和網絡大事年表等。凡此種種,我們的聽眾絕不陌生。
說到底,這裡的分歧根本不在於有否「上網」,而是在於我們到底怎麼看待社會運動的價值。這從他錯誤的期待可以說穿。
3訪談中大班說:「我同阿輝講,D&G你走寶,作為天星、皇后的社會運動家,D&G應該係你去發動,而唔係《蘋果》去發動,原來佢哋唔上網㗎!D&G係我話佢聽㗎。」
大班,電台和社運是不同的。我就以你常掛嘴巴的D&G事件為例吧。事件先在討論區靜悄存在,後由《蘋果》做頭版報導發酵,網絡再滾動回响。我們當晚就承接和跟進,節目既有評論也有遊戲(邀請聽眾創作口號)。我還記得,一位聽眾的口號:「D&G,我要DG你」。之後,我們把口號帶到D&G門口拍了照片。在此之前,我沒跟大班就事件有任何溝通,所謂「D&G係我話佢聽㗎」一說,可能是他記憶錯亂。
D&G首次示威之後,大班才找了我入房討論,並涉及社會運動的課題。他也有提及天星、皇后碼頭等社會運動,我只泛說兩者是不同的。事到如今,就藉此機會再釐清一點吧。
作為一次新舊媒體連結、網民參與發酵的奇觀,D&G事件是成功的,但這和社會運動有分別。社會運動首先基於信念和深耕細作,而非議題炒作,隨新聞而轉,用完即棄。我心目中的社會運動,對問題要長時間研究及充分掌握(如公共空間政策和自由行長遠的政策規劃) ,並聯合各方求同存異(開無數會議,連結從民間到政界到專業界到文藝界等) ,甚至把現場帶離尖沙咀,讓其他地區市民可以參與。這不是節目主持「揚名立萬」的機遇(鄭經翰訪談語),而是面向公民社會,通過公民之間沉澱和合作,孕育團結,從而使一整個社會「運動起來」的共同事業。我承認,我在電台沒有餘暇廉價地「搞一場社運」。大班就是不明白,新聞紙上天天不同的頭版和社運是不同的,這只能歸咎於,他老人家是通過報紙頭版來認識社運吧。
4「當日dbc不可能同意何秀蘭、湯家驊的修訂,你畀佢講完點都要鬧佢兩句。」
我知就算再重申一萬遍,你也刻意混淆視聽。當日是4月20日,「網絡廿三條」的議題沉寂了幾個月,主流傳媒再次跟進的首天(因委員會向內務委員會提交報告)。我們又第一時間跟進。當天報紙有兩項新資訊,第一是政府新修訂、當時沒人了解的「超乎輕微經濟損害」此一「術語」的出爐,其次是「泛民初步接納網絡廿三條」之說。
我們找來了「草案委員會成員」何秀蘭,想她幫忙澄清,讓聽眾消化。首先她解說了那一術語,其次她表明反對整個草案。到了今日,站在節目立場,我不但找不到鬧她的理由,而且還要感謝她替我們初步澄清問題。
至於你老人家一定要將何秀蘭,和當時真的「初步接納」的湯家驊混為一談,我也無話可說了。
最後,
5「其實我對兩個輝哥(林輝、陳景輝)好失望,不是因為他們不夠激,而是太老成,他們是八十後的建制派。」
讓我再說一遍,我不是甚麼「八十後建制派」,我只想連結「反對陣營中最廣泛的進步力量」。何況,純就節目而言,不一定次次鬧爆,大班你絕對比我清楚一萬倍。就在不久之前,即是《風波裡的茶杯》重啟的首集,嘉賓是唐英年,你又何曾鬧爆唐唐呢?難道你真的認為他比何秀蘭更民主?當然,你和誰人有的恩,又或跟誰的怨,我無從証實。
甚麼派都好,我也不會成為老闆好惡的御用打手。
今次大班訪談令我難過,你說的話既失實也有抹黑成份。令人遺憾的是,上述關乎事實的指控,記者並無查證。我真的希望浪費青春的澄清就此告一段落。
陳景輝
2012年6月13日
相關連結: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20612/16416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