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憶念故人。念祖宗,也念及為整個地區犧牲的義士。今次和讀者一訪錦田逢吉鄉妙覺園的義塚,了解「新界」鄉民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事蹟。
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但不是很多人記得,香港這個殖民地是分三階段建立的。香港島和九龍半島分別於1841和1860年割讓,到1898年,中英簽訂《拓展香港界址專條》租借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周邊島嶼99年,被稱為「新界」。港九人口稀少,英國軍隊接管時沒有遇到反抗,接管「新界」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據殖民政府估計,「新界」當時有人口10萬人,包括多個地區望族。當英國官兵於1899年4月計劃在大埔舉行升旗儀式時,「新界」內大埔、粉嶺、元朗以至遠在深圳的氏族領袖,組織了數以千人的「村勇」抵抗英兵。
「村勇」在4月3日和4月14日兩次焚燒大埔的英國殖民地旗桿,英兵於翌日開始大舉反擊,由大埔一路攻入元朗,大埔梅樹坑、林村和上村三處成了殺戮戰場。4月18日晚,英兵以大炮轟開錦田吉慶圍的鐵閘,4月19日,八鄉、錦田、元朗、屏山和廈村相繼投降,英兵正式控制「新界」。
英兵一方僅兩人受傷,鄉民一方則死傷枕藉。據夏思義(Patrick Hase)博士的研究,屏山、十八鄉、錦田領頭的三組「村勇」,共有超過500人死亡,包括數十名女子。屏山達德公所和十八鄉大樹下天后廟,均設有烈士靈位,而位於錦田逢吉鄉妙覺園的義塚,是唯一放有烈士駭骨的公墓。當年錦田鄧同福堂負責烈士遺體的殮葬,並在祖堂的果園內設立公墓。鄧族在戰事後一直有到公墓拜祭,更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建立妙覺園佛寺,請寺內法師打理公墓至今。
1899年「新界」鄉民的抗英事蹟,在香港歷史書中鮮有詳細論及。夏思義博士於2008出版的The Six-Day War of 1899是至今最詳細的相關著作。前往妙覺園了解這段過去,可於元朗雞地乘603號往逢吉鄉小巴直達。錦田友鄰堂﹝又稱英雄祠﹞亦設有抗英烈士靈位,供鄉民拜祭。
編按:本文原刊於八鄉錦田地區報2012年4月號。八鄉錦田地區報由土地正義聯盟屬下八鄉綠色生活社出版,首六期由獨立媒體(香港)資助。2012年3月創刊,每月第一個星期一於錦上路西鐵站及大欖隧道轉車站派發。
土地正義聯盟八鄉錦田地區報專頁:http://landjusticehk.org/patheungkamtinpress/
2012年3月號:http://issuu.com/chuhoidick/docs/patheungpostmarchissue
2012年4月號:http://issuu.com/chuhoidick/docs/patheungpostapril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