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利維亞總統莫拉列斯(Evo Morales)於五月初宣布,將國內石油與天然氣產業收回國有,他不僅是指引了一條國家發展的道路,這項政策的後續國際反應更顯示出,多數英美媒體其實都是企業全球化論調的看門狗。由於玻國能源大多出口至巴西及阿根廷,且這項政策對後續幾週的全球天然氣價格影響不大,莫拉列斯的決定對美國直接衝擊其實很小,但儘管如此,過去這段時間以來,英美媒體仍出現了許多歇斯底里的批判聲浪。
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批評這是一項「煽動行為」,產業團體警告莫拉列斯「走上一條危險之路」,各報社論的文筆則更為偏激:《華爾街日報》稱「又一個拉丁美洲瘋子廢止了合約精神」;英國《經濟學人》警告「玻利維亞經濟可能倒退」,且「人民也可能更加貧困」。不過和其他媒體相比,上述兩者的論點倒還算和顏悅色,《洛杉磯時報》寫道:「莫拉列斯在本週將他的頭放進烤箱後打開瓦斯,到最後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生命炸掉,一是讓玻國人民慢慢窒息而死。」
紐約的《今日新聞報》炮火更為猛烈,專欄作家平克頓(James Pinkerton)表示:「與其說玻利維亞將能源國有化,不如說這個國家偷走了外國企業的資產」,該報社論則統稱玻利維亞、古巴、委內瑞拉為「白癡軸心」(Axis of Idiocy),並強調「在全球化時代,將國內主要產業收回國有等於將經濟導向滅亡」,不過因為近年來主要產業收回國有的情況鮮少發生,該報並未提出任何例子以為論點之佐證,該報亦未解釋為何拉美國家在放棄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政策後,就必然應會造成經濟崩潰。
在報導中,《洛杉磯時報》指出了一項重點:「外資長期剝削玻利維亞的資源,但當地民眾卻少有獲益」,不過該報隨後也表示:「派遣軍方進駐天然氣廠絕非解決玻國問題之道。」上述這些觀察都忽視了事件背後的成因,撰寫社論者直觀認為將能源產業收歸國有將導致經濟災難,但卻視而不見新自由主義在過去廿年所造成的長期災害。
玻利維亞在八零年代曾是國營事業民營化先驅,遵從國際貨幣基金的建議實行經濟結構調整方案,改革事後證明有利於跨國能源企業,卻未幫助到玻國民眾,今日 64%的玻國民眾生活困苦,其中多數每日生活費用不及兩美元,「經濟及政策研究中心」於三月發表的報告中指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目前玻利維亞的實質人均GDP比27年前還低。
所幸在一片批判聲中,媒體界還有少數理智的聲音,他們並不認為莫拉列斯的政策將使玻利維亞經濟衰退,例如長期支持「自由貿易」的《紐約時報》即刊登了題為「玻國經濟不會失火」的文章,文中指出在莫拉列斯的新政策中,外國能源企業並不會被踢出玻利維亞,只是要以獲利較少的方式與政府合作,莫拉列斯希望增加國家對天然資源的掌握,並重新調整在民營化時代刻意獨厚企業的合約,文章作者包沃斯(William Powers)寫道:「外國企業在玻利維亞的利潤未來雖將不若以往,但他們還是會獲利。」
倫敦《獨立報》則表示:「能源礦藏本就是國家資產,故政府有權主控並從中獲益」,就連向來質疑莫拉列斯的《金融時報》亦認為,國家利用天然資源「的開採權及稅賦爭取最大利益,本來就沒有任何錯。」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否定莫拉列斯的新政策,特別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便公開支持莫拉列斯,史提格里茲於5月17日與玻國總統見面之後,表示「玻國歷經了所有新自由主義政策下的苦痛,卻絲毫沒有任何獲益,所以他們顯然必須改變經濟政策」。
史提格里茲甚至認為,玻利維亞過去在能源產業民營化時並未經過國會同意,故整件事根本就是違法在先,他強調:「若一個人被搶走了一幅畫,最後再將這幅畫交還給這個人,這叫做物歸原主,而非失主奪人財物。」
有些人則批評莫拉列斯的新政策顯示玻利維亞民主改革不足,但他們可能都忘了莫拉列斯在競選時就以能源產業收回國有為政見,才在總統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所以莫拉列斯其實只是在兌現競選支票,這對於企業全球化理論的看門狗而言或許很突兀,但事實我們應該以此讚揚莫拉列斯,當英美媒體大多對玻利維亞發出經濟警訊,媒體卻都忽略了當地民主發展的一大進步,畢竟此次民主與新自由主義理論對立的時刻,勝出的是民主制度。
ORIGINALLY FROM…
"Globalization's Watchdogs" by Mark Engler
http://www.globalpolitician.com/articledes.asp?ID=1815&cid=12&sid=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