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重建有尊嚴的舊區生活

第一眼看見《重見.重建》,就覺得這書很有點意思。封面是灰色一片的深水埗重建區唐樓大厦。書的封面、封底和書脊上就只有這個影像,沒有任何關於書籍的資料,資料都在書籍中間的書腰帶上。這道白色書腰帶彷彿一道光,這道光讓讀者看見書籍資料,同時也隱喻這書的主題。書腰帶由臨時加上去的、幫助書籍銷售的二線角色,變成印著書名的一線主角,而且與封面在訊息上連成一體。這無疑是成功的破格設計。這裡除了看見設計師袁蕙嫜的巧思,亦見出版社三聯對創新的支持——只把書籍資料印在容易破損脫落的書腰帶上,對出版社而言不能不算是一種冒險。

但,書腰帶上的白,到底帶領讀者在陳舊的唐樓中「重見」甚麼?

書中介紹了重建區的商戶和居民,如醬園、車房、花牌店、樓梯口報紙檔等,還有媽姐的姑婆屋和一幢住著一株樹的屋。單看這些內容,面對這些似乎都已日漸消逝的人和事,我們很容易會把這書歸納到「集體回憶」類,以為這不過是在清拆前留個記錄,讓讀者輕鬆地懷緬過去的消閒小書。可是,作者許芷盈在自序中就開宗明義的說自己從前對深水埗區的印象較負面,經在該區土生土長的友人游說下才到這不熟悉的區域「旅遊」。明顯,這些舊事物就不是作者、甚至不少港人的回憶。

這書看似輕省的圖文,讓讀者「重見」的卻絕不輕省——舊區所盛載的不是可有可無的一些舊事舊物,而是一種珍貴而脆弱的生活形態。這不是樓盤廣告呈現的那種華麗、高貴、西方白人、中產、年輕、核心家庭、360度維港景色、便捷、乾淨、無痛的生活,不是只有買得起「豪宅」的人才能享受的生活。
許芷盈沒有美化歌頌這種生活形態:朱記三兄妹一家因著要在報紙檔廿四小時輪更,根本沒有全家聚首一堂的時間;兩個媽姐一起住在小小的天台鐵皮屋,不是「姊妹情深」而是「不是冤家不聚頭」…
然而,這種生活形態卻能讓低下階層較有尊嚴地生活,是為大機構當低工資高工時且能被隨意解僱的合約清潔工和看更以外的另一個世界。舊區獨有的環境,如較廉宜的租金、對空間的管理較為寬鬆等,才能讓一些小市民擁有較好的生活:媽姐們能負擔得起十一人合資買一所天台姑婆屋,作為她們聯誼的地方,也是心頭的一份保障;車房需要的空間大,若不是前舖後居省下金錢、在需要時把工作空間擴展到行人路上也能得到街坊體諒,如李瑞強這些小人物小資本大概無法經營一間車房;街坊們能夠以幾個小錢買到全人手製作零化學成份的中式醬料,等等。他們更會利用自己僅有的,運用創意變化出適合自己使用的東西,例如把壞掉的雪櫃當作儲物櫃,竟然發現雪櫃是密封的,防蟲蟻,比起真正的儲物櫃更好;樓梯報紙檔會盡用樓梯口的牆身及地面空間展示貨品等。
這樣的環境也孕育出守望相助的鄰舍關係——李瑞強開放自己的車房搞街坊聯誼聚會、樓下舖頭對樓上住客瞭如指掌充若看更、有事要走開一會鄰舍可幫忙照顧孩子、煮了自己的拿手好菜會分給街坊享用…在新發展的地區,這些都變成冷冰冰的「服務」,每一項都可要付費,而且不一定在居所附近。

人們能夠自力更生生活的那份尊嚴,鄰舍間守望相助的那份友愛,彌足珍貴卻十分脆弱:清拆會把讓這種生活發生的客觀條件都一併清拆掉。因著深水埗「重建」這件事,作者讓我們「重見」了這種日漸失落的生活形態。但「重見」之後又怎樣了?筆者希望,如書名所寫的一樣,「重見」,然後「重建」。這個「重建」不是把所有舊物推倒再建新式高樓大厦和大型商場,而是「重建」這種讓低下階層都能夠有尊嚴、有生活素質的生活環境和條件。

書名:重見.重建
作者:許芷盈
出版社:三聯

原刊於九月一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