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心理治療界分有兩大陣形,
一方是「意識只是大腦的產物」,
另一方則是「意識可調整大腦結構」。
依此發展出「硬件病源」與「心理病源」為基礎的兩種療法。
這兩個陣形當然勢如水火,
多年來各自提出真憑實據日日大打出手。
理所當然地,
兩個陣形都在世界上各自有自己的忠心FANS。
很多抑鬱症的人很抗拒吃抗鬱藥,
因為吃了會呆呆滯滯,
這是由於藥的原理是關閉了大腦的「創作部」的海馬迴,
同時加強了大腦「分析部」的前額皮層。
於是患者只是不停打空轉,
沒有新的想法,
不斷分析一個空白,
於是都是空白。
沒有悲也沒有樂,
只有打空轉的前額皮層。
另一方面,
認知治療以冥想的方式,
原理剛好和前者相反,
關上了前額皮層的分析功能,
打開了海馬迴的大門,
令患者重新接納新的想法及新角度,
從而建立一個健康的觀點。
單看這一仗,
看來是後者勝出。
不過,
後者要付出的努力,
不可一揮即蹴。
所以主流療法還是吃藥,
但問題患者不喜歡那種吃藥後混混沌沌的感覺,
于是不依時食藥,
產生很多悲劇。
兩大陣形各持己見,
只全力找出新的醫學証據打沉對手,
卻沒有為病患者的福址著想,
嘗試合作的機會。
相信,
大家的起步點都是由「醫者父母心」出發,
但後來,
就輾轉成為「醫者自尊心」,
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