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陽波
近日,衛生部發佈的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顯示,過去5年,老百姓年均收入水準增長遠遠小於年醫療支出增長,醫藥支出已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三大消費,因為經濟原因,48. 9% 的老百姓看不起病。1994年開始的醫療制度改革至今已有十年,人民收入增長了,生活水準提高了,為什麼近半老百姓看不起病?本文從多個角度分析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公醫”不公 體制之痛值得反省
醫療體系生了病。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的今天,農村還有近一半的農民看不起病,城市居民生病後自我醫療的占47%。按理,人們的經濟生活水準提高了,作為公益事業的醫療衛生,居民生病了去醫院消費應該不是很困難的事,但越來越多人反而看不起病。充分說明現在的醫療體系已經“生病”了,最起碼這種醫療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如果醫療體系的“病”還不及時治療,不僅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保健問題,而且也不利於社會和諧發展,要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又從何談起。
“公醫”不公,扭曲的體制是禍根。從醫院體制上看,以事業單位名義出現的公立醫院是醫療服務的絕對主體,具有壟斷性的市場地位,照理,既然醫院是國家興辦的公益性機構,其費用主要由國家投入,並以低廉乃至免費價格普遍服務於公眾,就應是其基本的經營格局。但現實又是,政府既對公立醫院投入嚴重不足,也無力完全負擔其經費,為彌補這種差距,容許醫院“以藥補醫”、提高服務價格就成了政府的一般做法。在這種用政策換投入的管理背景下,加之公立醫院的壟斷地位,受逐利衝動驅使,公立醫院醫療費用瘋長、“公醫”不公便成為一種必然。這樣,一方面公立醫院仍然還打著“事業”、“公益”的旗號,享受各種稅費優惠,而一方面卻實質上已是企業化經營,追求利潤最大化成為其主要功能。顯然,這種扭曲的醫院體制正是今天居民“有病自己醫”的禍根。
反省醫療體制之痛,加速改革。近年來關於醫療體制改革的話題沒少議論,相應的舉措也時有嘗試,但毋庸諱言的是,現行不合理的醫療體制格局遠未因此而有根本觸動。當然,慎重對待改革沒什麼不好,但現在的問題是,老百姓在這種醫療改革的遲滯中正感受著越來越嚴重的“病痛”:“36%的居民生病後不去醫院就診,而是”有病自己醫“,且這一比例逐年增加;農村由1998年的23%增加到31%、城市由44%增加到47%;無疑,面對這種的醫療困局,反省醫療體制之痛,加速推進有關改革進程,為廣大民眾的健康福祉真正負起責任來,值得有關部門深思。
編輯說話:始於上個世紀後期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的目標是“減輕政府及企業負擔”,這種改革思路為何造成了如今的醫療困局,有關部門值得好好總結。
醫療市場化 低收入群體看病誰來買單?
消費者缺位,醫藥市場競爭是怪胎。按市場規律,競爭一般可以促使商品價格趨於合理,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但在生產廠家眾多、競爭態勢已經充分形成的醫藥市場,這個規律卻似乎被顛倒了,競爭越激烈,給出的回扣就越高;回扣越高,藥品價格就愈加不合理。
其實,在這種所謂的“競爭”中,真正的消費者是缺位的,而且只有真正的消費者一方被“無知之幕”遮蔽了真相。在這種情況下,藥商和醫院之間的博弈只需基於己方利益而無須考慮患者,於是在回扣的“潤滑”下,雙方便成了“同謀者”。而不同藥商之間的競爭,只會使此種“同謀”發生、再發生。不難看出,在這個三角或多角關係中,或許藥商也會“各擅勝局三五天”,但醫院是永遠的勝者,而患者一方的經濟利益卻永遠都只能任人宰割。此,是當前不合理的藥品交易模式,讓醫藥市場“趕跑”了市場規律而衍變成一個怪胎。
醫療完全市場化是不負責任。在任何社會,市場經濟不能壟斷一個國家資源配置,在一些特殊產品特別是公共產品的配置方面,政府必須承擔主要責任。正因為如此,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社會保健這種公共產品也是由政府提供的。某些地方政府部門沒有看到現代社會資源配置的雙重性,試圖在一夜之間將所有社會資源配置的責任都推給市場,這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政府之所以能夠進行資源配置,在政治上源于公民的共同委託,在經濟上源於法律賦予的徵稅權。所以,政府直接向公民提供醫療服務等基本社會保障,不是政府的恩賜,而是政府的信託責任。如果政府部門將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市場主體,或者拋棄自己的責任,這是說不過去的。
編輯說話:醫療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這種需要不是患者能說了算的,再沒有錢的人生了病也得治療。在醫療問題上搞“市場化”,需要周全的考慮與謹慎的實施,否則很容易失去公平性,讓低收入看不起病。
醫療腐敗 還要侵吞多少患者血汗?
幕後交易導致藥價虛高。當下許多或明或暗的流行在醫療領域的怪現象:在醫藥的起點,藥品的虛高定價到了離譜的程度,在藥品交易會上,大部分參與交易的藥品都能以“20扣率”( 即以政府部門定價為基準打兩折) 左右的價格進貨;醫藥代表以高額回扣,請吃請玩等方式一路買通院長、藥房主管、科室主任,使高價藥打進醫院;“藥品穴頭”和醫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衛生主管部門都有特殊的關係,可以打通各種“關節”。藥商賺得缽滿盆溢,醫藥代表成了令人羡慕的職業,醫生靠回扣富起來了,醫院的設備越來越先進,可老百姓卻越來越看不起病了。
黑心“院中院”謀取暴利。所謂“院中院”是指那些在大醫院內又衍生出來的“小醫院”,這些“院中院”一般為獨立會診、獨立收費、獨立核算,是掛著大醫院的牌子,在幹著自己的“業務”,這種“院中院”多為“黑心院”,他們的醫療水準低下,收費卻很沒譜,已成為醫療腐敗的另一種罪源。大凡“院中院”多是得到了大醫院的默許,從事著“掛羊頭賣狗肉”的營生,他們利用大醫院的牌子和影響力,從事著所謂的“特色門診”活動,本來幾元錢甚至十幾元錢就能治好的病,非要開上成百上千的藥,甚至,“院中院”已成為大醫院倒賣病人和開虛價藥的集中地。可以說,“院中院”已成為公立醫院醫療腐敗的另一“特色”。
醫生收紅包成了慣例。在醫療腐敗現象中,醫生收取患者的“紅包”已經成為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病人向醫生“奉獻”紅包則成了慣例。患者的普遍心態是:我不送紅包心裏不踏實,因為別人都送。而且多大的手術送多大的紅包,已經是約定俗成的“秘密”了。收取紅包等行為敗壞了衛生行業的良好形象,阻礙了衛生改革與發展。應儘快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研究探索治本之策,逐步建立糾風工作長效機制。
收入與績效掛鈎,醫生胡亂開藥。有些醫院給各科室的醫生下達處方額,然後把處方收入與個人收入直接掛鈎,讓許多的醫生不得不盡最大能力給病人多開些藥。這樣一來,治個小感冒花上幾百上千元就成了不奇怪的奇怪現象了。說不奇怪,是見多而不怪。只是,這樣直接導致了市民怕看病、不敢看病、看不起病的現象發生。
編輯說話:蔓延在醫療領域的各色各樣的腐敗早為人們所痛恨,然而幾經醫患雙方的博弈,人們只能對這種腐敗忍氣吞聲,竟至“不送紅包不正常”的境地。老百姓看不起病,醫療腐敗難辭其咎。
醫療保障 何時才能陽光普照?
外來工,被醫療遺忘的群落。一些地方制定的低保及起碼的醫療救助政策,也必定會首先驗證常住本地的“綠卡”。由於固有的思維定勢或財力所限,當地醫療保障部門不敢說出“只要他居住在……”這樣響噹噹的話來。其實,都是在陽光下勞作,都是為社會主義建設付出,在祖國大地上揮汗如雨,理應讓黨和政府關懷的陽光全面普照到這些弱勢群體身上。
把外來工看作“醫療皮球”踢來踢去的作法,無疑會進一步加重整個社會的醫療“病情”。其實,每一個住在城市高樓下的病人,不管他來自何方,他都是你的病人。我們除了進一步遏制醫療醫藥費虛高的不正常態勢外,應儘快像深圳這樣,建立一套解決弱勢群體就醫難的救助體制。
保障面過窄 醫療公正刻不容緩。按照現行的醫療保障制度,一方面是保障面過窄,擁有完全醫療保障的不過是政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部分集體企業的人員,只覆蓋我國人口的10%,另外高達50%以上的城市人口、80%以上的農村人口無任何醫療保障;據衛生部統計,我國醫療衛生資源80%集中在城市,農民人均衛生費只有12元,僅為城市的28%;另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對191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衛生保障公平性進行的評價,中國位列倒數第4位,為最不公平國家之一。(據中央黨校出版社《當代中國科學發展觀》)
顯然,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醫療保障是現代社會健康運行的基本條件,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因此,徹底改革現行明顯缺乏公正性的醫療體制,使廣大公眾免於“有病自己醫”的尷尬、無奈,刻不容緩。
編輯說話:改革應該讓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受益。1994年開始的醫療制度改革實際上是非常片面和狹窄的,僅僅是針對了城鎮職工,而把廣大城鎮無業人員和農村居民排除在外。這種誤區造成了今天許多老百姓看不起病的尷尬局面。
人民網評論部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