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醜而不陋、十濁一清──略談電影墨攻之得失

前言
根據傳統相學,所謂「十濁一清」者,五官相格差劣,惟整體配置恰當,故仍屬上好之命相。

如果按此理論,<墨攻>一片雖然瑕疵處處,仍屬近期觀影之首選。

正文
由於時間關係(我還是要工作的!!),我想未必可能逐一談及<墨攻>所犯之「十濁」了,還是挑幾項較大較明顯的來談談吧!

忘了時間的鐘
儘管我已經十分努力留意片中所有的時間刻度,包括對白和四周景物變化,但我依然無法得知由梁城被包圍到梁城被破所需之確實時間。

眾所周知,時間這個線索對故事推進是十分重要的,諸如人民對革離之信任、逸悅對革離的愛慕程度,乃至對手巷淹中的智力指數,全都和戰爭持續了多久有莫大關係。

只可惜,導演竟然在有意無意之間,抹去這個重要的線索。

事實上,港產電影向來被人批評為欠缺歷史感,例如徐克電影故意營造的時空錯置效果便是比較文學系常見的研究項目。但「七國必須統一才能帶來真正和平」的對話,卻妄顧戰國時代人民的普遍想法,和墨家在戰國中期已經逐漸衰落的史實。看來,所有和戰爭歷史有關的國產/合拍電影必須要突兀地加插「支持大一統」論述的內容已經成為一條不明文的規定。

消失的空間
即使花了四分鐘看罷有線娛樂台 [墨攻]梁城介紹,我也不能了解整個梁城的構造及附近的地勢環境,更遑論評鑑攻、守雙方作戰方略之賢愚。這個情況絕對可以歸咎於導演忘記使用俯視鏡頭去解釋戰場全局。

儘管導演有意在個別場景表現千軍萬馬之氣勢,但不知為何出來的效果卻是一幕又一幕的電視劇式局部戰爭場面,那些所謂攻城的鏡頭中來來去去都是那幾百人在演。更令人失笑的是,由於觀眾未能清楚知道梁城的構造,那些所謂進攻南門/北門的情節,壓根兒是紙上談兵;而城外的兵馬調動,則變成了電腦遊戲畫面。

不少論者認為中國導演不善於駕馭大場面大製作,我想這應該是他們都不敢在拍大場面時使用長鏡頭 有關。(但奇怪的是不少中國導演,如費穆及侯孝賢都以長鏡頭場面調度馳名世界。)相比起其他電影大師,以拍攝人情小品著名的張之亮導演未有使用極高危的長鏡頭(搞不好便要重拍浪費膠卷)自是理所當然。

(沒有)人殺沒有人
<墨攻>的故事之所以充滿張力,除了睿智的攻守策略以外,戰爭本身的強弱懸殊肯定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四千人如何力敵十萬雄師絕對是吸引觀眾追看的一大懸念。可惜,張導未有善用電影這個媒介把雙方的實力作一簡介。

正如前述,只要一個俯瞰鏡頭便可讓觀眾一目了然。要不然,一個分割畫面也可把雙方差距表露無遺。可惜,張導連原著所採用,每次事件後都報告雙方死傷數字的簡單做法也棄而不用。結果,經過連番折騰的梁城到了最後,竟然好像沒有經過戰火洗禮一般。

順帶一提,假如導演想問的問題包括「以殺止殺是否可以解決問題?」的話,我認為導演應該拖慢每場殺戮的節奏,並加入更多主角在作出決定前後深刻反思的鏡頭。

有關演技
詳見墨攻的悲劇http://www.xanga.com/johncoal/550707656/d.html

一文,珠玉在前,不贅。

除了人文精神,還有什麼?
「如你所言,<墨攻>一片豈非一文不值?」看到此際,你應該會很想到一句類似的說話。

事實上,單從技術層面而言,本片的確是未臻完善。但相比起其他沉醉於構圖和用色的華裔導演大製作,張導至少已在人文關懷一節大勝對手──儘管透過對英雄概念的重新思考帶出戰爭不仁的硬道理已不是新鮮物事。另外,正如johncoal所言,墨攻的故事本身就應該獲得尊敬,而擅於處理人情世故的張導在處理對白的時候亦能克制自己做到不愠不火。

願意花費這麼多去拍一套以泥土色和黑色為主的反戰「爛衫戲」,我深信這就是港資和中外合拍電影的最根本的分別。

在我而言,與其看一部技巧超卓、但內容空洞(十清一濁)的超級大製作,我寧願看著一套十濁一清的作品,一邊捅破,一邊耍樂。

後記:
作為一個漫畫《墨子攻略》的忠實讀者,我不得不承認,我對<墨攻>一片的要求,是高得有點過份。

延伸收看及閱讀:

詳見原文

全文刊於 http://www.xanga.com/tommyjonk/551097428/mozi-part1.html

http://www.xanga.com/tommyjonk/551401731/mozi-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