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邱騰華:副學位:開拓專上教育新空間

貼文:fred

文匯報       邱騰華(教統局副秘書長)
2005-09-05

專上教育機會初步達標,體現了政策朝正確方向發展。這只是一個起點,年輕人能否通過這個多元化、多選擇、多進多出的教育架構,裝備自己,持續增值,還得要公眾認同副學位課程本身的價值,理解終身學習環境下的新學習文化;願意給予課程及年輕人更多接納、更大的空間。

 上周我出席一個電台節目,談及近年副學位發展蓬勃,得到很多正面的報道和回應,顯示大眾關心及支持增加專上教育機會。不過,有論者猜疑政府銳意發展副學位,以淡化年輕人失業情況;又有人擔心,課程會否重「量」不重「質」,或重「學」不重「職」,能否平衡社會上對學歷和職業能力的不同要求。這多少反映部分人士未全面了解副學位課程,及其在香港人力資源發展上的位置和價值,我希望借此園地,續談副學位的發展。

逃避失業還是裝備自己?

 我們對於專上教育機會提前達致適齡學生60%的目標,感到高興;然而,拓展專上教育是否旨在減低失業數字?要討論這問題,我們應該代入一名中學畢業生的處境:剛完成中學會考,站在升學與就業的十字路口。回想當年,過去公開試成績未如理想的中五及中七學生,基本上只有兩條路可走——重讀或就業。別忘記,重讀只是應付同一個公開試,學術上的進益有限。若再次失敗,他們將原地踏步,在人生路上繼續徬徨。還有,他們並未接受任何職業訓練,所學的對就業未必有幫助。

 今天情況已截然不同,畢業生除升讀預科或大學外,還可按喜好和能力,選擇各種副學位課程。某些課程以學術訓練為主,讓有志升學的同學銜接學士學位課程;亦有課程側重職業或專業導向培訓,裝備學生投身職場。

 不單如此,很多學生在公開試遭到挫折,在修讀副學位課程,接受大專的教學模式後,卻能重拾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獲得優異成績,繼續升學。也有學生興趣在於實用學科和輔助專業先修課程。因此,副學位課程本身既是學歷,也是升學或就業的晉階途徑。

 政府催生新增課程,還是順應社會需求?

 香港邁向知識型和高增值社會,對專上教育需求日益殷切;副學位課程蓬勃發展,正是順應這趨勢。事實上,新增的專上教育課程,絕大部分是院校以自負盈虧模式開辦的。這些課程能否成功開辦,取決於社會需求,絕不是政府的主觀願望。雖然課程屬自資開辦,但政府亦有承擔,先後撥出五幅土地作建校之用,及十八億元免息貸款,協助院校興辦學校。

設立嚴謹機制 評審課程質素

 我們對專上教育初步達標沒有沾沾自喜,反而以戰戰兢兢的態度,審視政策未來路向。我們注重的是質,而不是量,因此,我們將繼續要求院校有嚴格質素保證機制;現時除了具備自我評審資格的院校所提供的課程外,各副學位課程都必須經過香港學術評審局評審。2001年起,已有65項課程通過評審。教育統籌局(教統局)亦已撥出1400萬元,資助這些機構進行院校及課程評審。至於具備自我評審資格的院校,雖然許多副學位課程是由其持續進修部營辦,但亦須依循院校的質素保證機制。

 有論者擔心,大學會否因為具備自我評審能力,而對其屬下的持續進修機構及營辦的社區學院,有所鬆懈。我想借此重申,政府與各大學都十分注重專上教育的質素。就此,八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的院校,即將成立「聯合質素檢討委員會」,教統局和香港學術評審局均會參與,檢視有關院校及其持續進修部開辦的副學位課程的質素。

副學位重「學」不重「職」?

 有論者認為今日副學位學生,只有少數能直接銜接學士課程,因而視其為升學的窄路。另一方面,亦有人認為新一代極需職前訓練,擔心畢業生只有知識,缺乏職業技能。對於前者,我們明白學生的訴求,因此教資會在今學年開始,在大學二年及三年級,增加1680個資助名額,供副學位學生銜接。此外,自資的學士課程學額近年亦有增加,今年已超過2000個。加上副學士院校與非本地大學生合辦的銜接課程,和海外升學等渠道,相信銜接機會將按需求增加。

 升學以外,副學位課程吸引學生之處,還在於許多以職業導向為主的專業及輔助專業課程。今天修讀副學士專業文憑的同學,可以獲得如會計、工程和護理等專業資格的認可,或旅遊、物流和設計等熱門行業的職前培訓。日後在各行各業建立的資歷架構上,這些課程的職業導向培訓,及修讀者所獲的專業或輔助專業資格,都會得到認可,在職途上先走一步。

多元化教育架構 切合社會發展所需

 專上教育機會初步達標,體現了政策朝正確方向發展。這只是一個起點,年輕人能否通過這個多元化、多選擇、多進多出的教育架構,裝備自己,持續增值,還得要公眾認同副學位課程本身的價值,理解終身學習環境下的新學習文化;願意給予課程及年輕人更多接納、更大的空間。專上教育今後的方向,如何兼顧質與量,整個界別在教育和人力發展規劃上的走向,將會是我們與公眾繼續探討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