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過往與今日的通識教育

如果沒有記錯,高級補充程度會考的通識教育已經運行多年,而考核範圍包括香港研究、環境教育、人際關係、現代世界、科學、技術及社會和今日中國六個單元。考生需就六個單元中的兩個(各佔40%)參加考試,並提交一份專題研究報告(20%)。
 
而綜合人文學科為初中課程,這個科目亦有不短日子,但開辦此科的中學並不算多(百幾間左右)。而通識教育一科列入初中課程,情況則更少。基本上,大半的中學的初中通識教育科都在試行階段,一般以中一為試點,教師也在努力嘗試摸索,中四及中五更鮮見有通識教育一科(教統局頒布的這份定稿亦只是近數月的事情)。一般來說,通識教育一科沒有嚴格規定的課程安排,但教統局方面有些許給予教師的指引(包括那份定稿)。例如,中一重在認識自我、認識社區、認識家庭等的與自身較有關係的題目,而中二則開始談及愛情觀念、中國帝王與歷史、香港變遷等,而中三則把議題更進一步擴闊,涉及全球化、迪士尼文化、媒體傳播教育等等。至於中四、五,一般中學現行未必有通識教育科,但或許會有相關的課程,如社會科、科技等,而其內容當然有所側重。
 
預科的通識教育作為未來通識教育改革及推行的重要參考指引和基礎,其雖具參考性作用,但因課程有所側重,而不足全面引以為援。故此,有關當局亦正參考科技、社會、綜合人文、綜合科學等課目的教育方向及內容。傳統預科通識教育六選二,使同學往往未能得到全面性的認識,教師亦因六選二而可以重點加強某單元而避開生疏的議題。若以全面性、多角度學習來說,這是一個不太正當的做法,但沿行己久,重此忽彼的所謂通識教育,實在有必要革新。而新的通識教育科課程的確遠比過往更重全面性的發展,而以中一來說更有與自身直接關切的題目。這是兩者通識教育中,以為最大的一個不同。這也是通識教育改革不俗的發展方向。只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怎樣的課程規劃,既然指引存在,學習議題劃定,避免為全面性而紛雜無章,簡單的指引與框架,仍有必要存在。正因如此,今日通識教育仍存在有傾向性,舉例如中文大學的通識叢書系列中,大自然與文化、資訊科技等都屬於通識範疇,但是初中教育、高中教育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什麼都教呢?或許,似乎只能就個別議題,引申出來再加以多方向述及… …這或許正是為什麼有說將來中學只會有中、英、數、通識四科,通識教育或會把過往地理、中史、西史…一概併入在內。
 
其次,通識教育的內容重全面性的涉獵,而其教學法亦需加以配合,作出改變。過往著重直接傳授的教學方法,大概已經不合時宜。多角度思考的強調與討論專題的加強,促進互動教學的需要。其實,這種教學方法的改變,在今日香港的教育制度下,已經不再是通識教育科的專利。觀乎今日不少學校的情況,其教學方法已大大加重了互動的元素,諸如中國語文在聽讀寫講四面,還加上了一個綜合能力考核,一如同全港性系統評估的考核範疇。所以如果說互動、專題為通識教育一科專有,或有忽略整體教育改革的方向。大概,只能說互動、專題、多角度思考、探究式學習等的建構認知,相當適切於通識教育一科著重自我思考發展的教育。
 
再次,生動活潑的通識教育,從前是一科,現在可以視為一個全校性的教育方案。這點可以說是比較特別的一項。就個別專題而談,如談及農曆新年,通識教育強調與其他學科合作,即所謂跨學科。跨學科的出現,使中文科、中國歷史科、地理科、宗教科、甚至資訊技科也可以一拼為同一專題而努力,彷彿有牽一發動全身之感。跨學科的優點在於使學生可以打破既有的框框,突破固有思維,想得更多,甚至體會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