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政府大力打擊非法泊車,經過一星期行動,發出逾四萬張告票,路上交通亦明顯有所改善。從不同渠道見到,有不少司機投訴,說自己怕食「牛肉乾」,整個星期一直心驚膽跳。
以嚴刑峻法去處理表明的問題,結果只是治標不治本,效果不可能持久地。其實,中區交通擠塞問題由來以久,最主要原因是城市規劃有欠完善。根據運輸署的資料顯示,現時中環區內的公共停車場有三個,分別位於大會堂、愛丁堡廣場和美利道,惟不少司機卻需要在干諾道中、德輔道中和皇后大道中一帶暫泊。畢竟中環人多路窄,而且部分商鋪坐落斜坡上,對行人和司機來說,都是危機四伏。
正如世界各地的大城市,中西區作為香港核心商業地帶,一定會面對交通上的挑戰。對其他道路使用者,尚且可透過各種誘因去促使他們轉乘其他交通公具。可是司機卻無可避免地要使用中環最核心地段的道面。要改變司機們的行為,就只能提供比平常更大的誘因,政府需推行一勞永逸的全面政策方案。
早前政府提出在中區試行電子道路收費,表面上自由市場信徒看到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應該覺得要支持吧?但其實亦不以為然,電子道路收費問題的徵結在於道路產權並非私有,若然向道路使用者徵收的費用,最後亦只會收歸庫房,變相向市民徵收路稅,並不符合自由的經濟原則。政府一直以來奉行「大市場,小政府」的經濟原則,最理想的做法當然就是把道路承包出去,在產權私有、自由定價、市場主導的法則下達乎經濟效益,一舉多得。我雖明白亦贊成解決中環交通問題,對社會整體有莫大脾益,但這並不代表嚴刑峻法或者寓禁於徵是最終答案。
另一個棘手問題是應否向商業登記車輛提供任何車輛豁免。不給予商業登記車輛豁免,將會對中區的商戶造成極大影響。可是若然商業登記車輛有豁免,又難免引起公平的爭議。香港社會已經有太多爭議,我不認為值得因為這個問題製造更多嘈音。
我絕對支持政府正視中西區規劃問題,畢竟中環的交通問題除了影響民生,還影響了整個香港的經濟發展,要長遠維持香港的核心價值,需要與社會各持份人士溝通,共同制定一個更完善的交通規劃。
以現時的情況,在中環另闢空間興建停車場和上落貨區,殊不容易。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以日本和台灣為例,部分地區採用立體停車場系統,利用地下的空間停泊車輛。政府可否在這方面作深入研究,在規劃容許商業區的建築有更恰當的停車及上落客空間?又或者,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檢視中環街市地段的使用問題?
社會問題,越是由來以久的,就越不容易找到一個速成的解決辦法。像建議中的電子道路收費,想法太簡化,太單純。社會政策的制定需要有遠見之餘也要「接地氣」,否則這個城市既不和諧,亦難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