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改變巴士載空問題 從小巴服務改革開始

今年九龍城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之中,其中一個亮點是裁撤九巴208號線,並改由專線小巴25M及29A取代廣播道、聯福道及喇沙利道一段的服務,並以全額回贈轉乘作誘因。

這個方案,本來是多年來首個以專線小巴轉乘專利巴士的優惠,但也代表專利巴士服務撤出以上三條街道,令有關的道路失去無障礙公共交通服務。因為除了聯福道北行的隧巴103號線外,其餘兩條街道只有專線小巴及九巴208號線服務。由於專線小巴沒有無障礙服務,令行動不便的朋友,特別輪椅使用者,頓失對外交通。

就以上三段路的老人院數目及床位數字的查詢,運輸署表示沒有相關數。經自行上網搜尋後,發現上址原來有最少三間老人院,近400個床位。除此之外,該路段還有兩間電台、一間特殊學校、一間大學附設的中醫診所等公共設施。以上設施均會有長者、行動不便人士以至輪椅使用者出入,要他們爬上小巴那兩級的樓梯,實在談何容易?

至於以上兩條小巴線,本身也有大量乘客乘搭。近日我多次在傍晚放工時間,在九龍塘看見等候小巴的人龍多達過百人,可是同時有六至八架小巴停泊在總站。經查有關的業界人士後,發現即使出到$16,000也請不到司機開車,所以小巴只好停在站內。

專利巴士想退場,專線小巴運載力又不足,而且未有無障礙服務的情況下,到底如何讓市民有車搭呢?難道要逼人買私家車,增加路面擠塞?

專線小巴業界過去20年來,一直爭取加座位至20座甚至24座。雖然在現行法例下對小巴尺寸的規定是可行,可以不影響到小巴尺寸,以相同的車輛接載更多乘客。不但沒有增加路面負荷,而且不會增加碳排放,甚至可減低平均每名乘客成本而穩定車資。不過,專利巴士公司強硬態度反對,增加小巴座位的維民政策要待何時落實呢?

另一方面,如要爭取地區人士支持用專線小巴代替低客量的專利巴士服務,基本上也要有相同的設施 - 無障礙低地台是其中一點重要元素。香港人口老化,九巴第一輛無障礙雙層巴士自17年前出現後也差不多要退役之時,竟還未有無障礙低地台小巴出現。歸根究底,因為規定小巴「7米長、5.5噸總重、16個座位」的法例過時,令小巴業界即使有心,也無法引入無障礙低地台小巴。

環顧歐日等地,無障礙低地台小巴早在90年代初已出現,但都因為比法定標準長0.7米或總重超出2噸左右而不能引入。不過,依據當地條例,這類車仍歸類為輕型車輛,只有香港過時的道路交通條例才是阻礙無障礙社會發展的原因。

究竟Accessible Minibus, Accessible City,這個公共交通政策的概念,在哪天才會成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