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想像不能取代現實:對2030+研究內交通網絡規劃的評論

想像不能取代現實:對2030+研究內交通網絡規劃的評論

《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稱2030+研究)自開始諮詢以來,本組已一直對其中交通網絡規劃的部分極表懷疑。我們認為2030+研究中提出的兩個所謂發展區(新界北及東大嶼都會)根本忽視目前已有發展模式下業已衍生的許多問題,並且將這些問題變得更為嚴重。我們之前亦在當局於禮頓山舉行的公眾論壇中指出,這份規劃研究對交通網絡規劃根本沒有多少著眼,也不考慮早前的經驗,一味幻想其所建議的發展區域能填進多少人和就業機會,最終仍很可能只是重複以往香港建設新市鎮的失敗經驗而已。更可笑的是,在整個2030+研究的公眾參與文件概述中,提及交通規劃的部分只有兩頁紙!如此的規劃態度,又怎能使人相信當局在研究中提出的方案不會重蹈覆轍?

進一步說,由運輸網絡的發展角度來看這份規劃研究,可以看出當局這份「研究」,在交通網絡規劃方面實在是一塌糊塗。儘管當局在2030+研究文件中一再強調其「以鐵路為骨幹」政策,然而即使在目前的規劃和發展情況下,此一政策並未收到如當局所期待般的效果,更遑論在這份計劃中,幾乎所有涉及長遠鐵路規劃的部分,全是在現有已經超負荷的鐵路網身上開刀!在新界北的規劃中,所謂鐵路規劃,除了講了幾十年的北環線外,便只是在東鐵線的落馬洲身上加了一個古洞站,如此而已。新界北新市鎮的路面交通網絡規劃也空泛得嚇人,區內唯一可知的有效對外通道是蓮塘——香園圍口岸連接路,然而這條連接路一來在興建時有否考慮2030+研究中提及的未來發展已是問題,二來若前往市區,最終壓力還是要回到東鐵線(又是它)、粉嶺公路(及吐露港公路)和出九龍的四條隧道上。然而以目前的情況論,即使考慮所有涉及新界東的道路改善工程和南北走廊、東西走廊、更換信號系統等等措施,也只是紓緩目前的超負荷情況而已,仍然不可能負擔由新發展區產生的交通流量。但當局在文件中對此卻一字不提,僅僅只是亂畫了幾個箭頭就蒙混過去了。當局多年來一再鼓吹「以鐵路為骨幹」,因之便要「強幹弱枝」,對路面公共交通一削再削,然而「枝」是弱了,可是其「幹」卻未曾強得起來。而且自2013年開始,當局亦已在北區、元朗、屯門等鐵路壓力超負荷的地區中應允增強與鐵路行程相類的巴士路線服務,這已無異於宣佈「以鐵路為骨幹」政策徹底破產,不過一場空話而已!可以預期地,這情況在2030+研究中的情形也不會有什麼改變。既然如此,再提出「以鐵路為骨幹」的政策,還有什麼意義?這又如何使人相信當局的願景切實可行?

東大嶼都會與中部水域人工島的規劃建議,也同樣如此。當局對其照抄三十年前港英政府規劃的東大嶼都會,看來十分積極,但一提到交通網絡設施,卻依舊還是老三套,再度搬出當年遭狠批的交椅洲十號幹線連接路(但因迪士尼樂園的關係,把大嶼山南端接口改在梅窩銀礦灣上[注1],那自然更糟),其走線甚至還要穿過大嶼山,去和港珠澳大橋路段會合!為了達成當局的幻想,還把十一號幹線(即原十號幹線掃管笏至大嶼山,包括青龍大橋等已擱置的規劃)也搬了出來。但當局以為這樣就可以蒙混過去嗎?且不論相關道路和鐵路發展對財政上幾乎無底洞般的需求、還有收窄維港西面各條航道造成的種種問題、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後果,即以這樣的走線,最終仍只是將相關發展區內的道路流量和交通需求注入仍然沒有適當增強的中心商業區道路網和鐵路網中,重複當局「起動九龍東」的災難罷了!

再者,當局根本沒有考慮到幾個發展區間的人口到底與其所安插的就業需求是否相符。就業失衡不僅僅是職位數字的分配失衡,更是職業性質的分配失衡。即以科學園和數碼港為例,即使不計這些地方所產生的就業機會是否合符其本來規劃的願望,但可知的是,目前在這些地區工作的人口多非住在這些地區的近便地方,這從下班時段中這些地區內出多入少的人潮可證。按理說,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做的是如何吸引這些人口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就業,而非把他們擠到更遠的地方去。但觀乎2030+研究的文件,則不僅不曾解決這些問題,相反其想法更完全離地得駭人聽聞。當局吹噓的「東部科技及知識走廊」,不論從各校定位、工業區分佈,還是交通、地理等方面,都幾乎可說全然沒有實現的可能性,即使可以實現,也根本在助長更多的交通流量通過目前「被起動」,交通壓力日益沉重的九龍東!在新界北的發展建議,也無視了目前貨運業的運作習慣,更是無視中港商貿運輸往來日益偏重人員而非貨物的發展趨勢,讓各跨境道路口岸均不必要地多留大量空餘運力。東大嶼都會的建議也如是,大量的低密度住宅項目只是製造更多前往核心商業區的交通需求。在這情況下,2030+研究中所說的那些新鐵路和道路網,是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

因此若按2030+研究中的交通規劃去看,如果當局竟然認為如此規模的發展可以在不增強市區鐵路和道路網絡的情況下進行,將必然是香港交通網絡的巨大災難。所以我們認為,當局的2030+研究不應在未有充分增強市區道路及鐵路網下進行,並且應在考慮合理運輸網絡後才選擇新發展區。想像不能取代現實,對未來規劃固然應具有開拓性,但仍然不能脫離過往經驗和現實限制。

注1:見當局2030+研究資料套中東大嶼都會部分,頁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