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 記者日前在香港做實驗,採用三種交通方式:步行、的士、巴士,並分別量度沿途的空氣污染。
結果或許出人意表。坐的士曝露於最多的空氣污染、巴士次之、步行反而最少。分析所得,行人更靈活也有更多空間避開高污染地方,但的士(以至私家車)卻往往受困於馬路上的車龍,乘客避無可避。
搭的士的原因很多,為快(有時其實一點也不快,特別在繁忙時間、繁忙地區)、為方便、為片刻的私人時間等。但可別忘了,閣下要付出的金錢、時間、健康成本。反過來說,如棄的士或私家車,而取步行、電車或單車作短程交通,個人荷包、健康或許受惠,連帶減低由汽車產生的路邊污染及其他社會成本(交通擠塞時間等),一舉多得。
最近,CAN 發起 「行動智城:健康空氣二十四」 ,目的就是鼓勵公眾短暫改變交通習慣,初嘗一日新生活的好處,然後透過社交網絡擴散開去。 Smart 的意思,就是全面考慮個人及社會成本或得益後,作出選擇。
Smart Move 有感
參與 Smart Move 的朋友,都有各種的體會。例如改搭電車返工的OL Laura,就發現不單節省金錢,返二所需時間更短。
你或許覺得,行人一家較的士及巴士慢吧。那又未必!一位參與 Smart Move 的朋友,實證跑步快過搭車。來自德國的 Silke,由跑馬地跑步返回荷里活道住所,只用了46分鐘。甚至比選搭巴士的拍攝隊伍早5分鐘到達。
其實,早於2015年初, CAN曾發起一次小型實驗 「The Quest :跑步 v 單車 v 私家車」 ,邀請三位選手:立法會議員郭榮鏗、香港單車同盟陳家良、及私家車車主許先生,以跑步、單車及私家車、點對點的形式跨越3公里路程。目的是測試在平日繁忙時間,三種通勤模式所需時間,及暴露於怎樣的空氣污染水平之中。(有圖有真相)
實驗結果顯示,單車及跑步都比私家車快,而三者暴露於的空氣污染水平相若。得出的結論,是社會應早日展開可持續交通管理模式的討論,正視單車及跑步/步行作為有效率的短途交通工具。
類似的實驗越來越多(還有倫敦另一實驗),或許反映社會普遍意識到,現行的交通模式「是時候改變了」。
我們追求方便、點對點交通的城市生活方式,正是導致過多路面交通的根源。而這些交通需求,正正是引致高路邊空氣污染的主因。如果我們仍然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等於坐視空氣污染繼續肆虐。
與其大家乾着急、白受罪,倒不如以行動爭取微小的社會改變。
請參與 Smart M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