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通靈感應

通靈感應
Hereafter


《通靈感應》的英文原名為Hereafter,其含意有兩個:第一,是死後的生活,也可簡稱為來世,帶有著死亡、輪迴的意味;第二,是解作「今後」,即從今之後,帶有著生存、當下即是的意思。這套電影的Hereafter,集中講的卻是後者。

全片由3個主要人物組成:正職為工人的通靈者George Lonegan、女主播Marie Lelay和一對孖生兒中的Marcus。片中的「今」從女主角Marie「不幸地」遇上南亞海潚開始,Marie在南亞海潚中生存過來,並在彌留中看到往生。在另一岸英國倫敦,一對孖生兒Marcus and Jason卻由一個染有毒癮的母親養著,兩兄弟相依為命,Jason在一次幫母親買戒毒藥時,卻不幸地遇上車禍身亡。到最後,我們來到了George,George原為通靈者,能但因為覺得通靈這份工作實在令他失去生存的意義,所以決定不再做。

在3位主角中,特別留意編劇、導演如何處理George這個角色。George其實很容易「被安排」成為荷李活傳統的超級英雄:尤其他擁有超能力,又有正義感、同理心,但是,和傳統荷李活價值觀中所追求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理念不同,George只想著如何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過自己的生活。當人人都想追求有超能力,認為當自己有超能力的時候,自己不但必定有益處,別人也可以有益時。然而,George所追求的卻是平淡、平靜卻又充充實實的生活。George這個角色所代表的卻是告訴平凡的人:知足常樂。在影片中,編導巧妙地透過George喜愛「聽故事」來暗示出「閱讀故事」帶給George的痛苦、疲累。儘管在影片中沒有提及,但我們可以想像,以George的通靈模式,他一天裹會有多少個「悲傷」故事被他自己不自願但又自動地進行閱讀。透過George這個角色,編導處處表達出知足的意思:當人人也嚮往著George所擁有的超能力,George卻平淡的、點到即至的告訴別人:不必羨慕,做回自己。當人人也認為活著的意義在於「能力越大,責任必然越大」時,George卻說不是,活著的意義並不在於此。「活著」的意義對他來說其實並不需要驚天動地、也並不復雜;你不需要潛入別人的過去,幹一些能人所不能的事來肯定自己的價值;相反地,平平淡淡的過每一天、能夠做自己喜愛的、感興趣的事情其實也可以很有意義。於是George決定反樸歸真,參加烹飪班,感受著活著的「味道」。

活著的「味道」有痛苦、有甜蜜;在片中,幸運與不幸運、痛苦與甜蜜、失與得不斷的交叉出現在3位主角身上,令影片充斥著強烈的無常感。電影中最令人深刻的場面是片首的海嘯戲。當中,最具深刻的不只是場面如何可怕、具破壞性,更不是當中的特技如何逼真,而是導演如何透過海浪聲、鏡頭去整理這一場戲,從而突顯出南亞海嘯中突如其來及避無可避的感覺:

起初,銀幕漆黑一片,觀眾只聽到柔柔的海浪聲,非常悅耳,沒料到一開始已是危險的預示。接著一個海灘遠鏡慢慢淡入,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一分鐘,海灘上泳客們有的正悠悠的躺在沙上,有的正玩樂,氣氛十分輕鬆。這時,Marie正準備出門,並對男朋友Didier說很快會回來,出門時我們還聽到海灘上的海浪聲和玩樂聲。接著,我們看到鏡頭輕輕的、很有流動感(flowing)、像水流動般跟隨著女主角到街上,只見街上熱熱鬧鬧的,充滿著快樂的氣氛。只是,在下一個鏡頭中,一方面我們看到Didier正伏在床上,一方面卻從窗台門口的玻璃反射中隱隱見到海浪正在準備吞噬靈魂,隨著海浪聲不斷地增強,氣氛很快變得懸疑;這時,我們跳到Marie處,鏡頭很快、像水般流動到她跟前,我們看到遠處海水正不斷湧至,海浪聲不再是懸疑,而是恐佈。這場戲中甚少對白,更多的是觀眾與Marie一起感受海嘯前災難現場的環境,感受當中的熱鬧、充滿朝氣的氣氛,從而突顯出災難驚人的破壞力,也讓觀眾不能再是旁觀的第三者,令人不其然身同感受、感覺災難瞬間突襲時的無助感,整場戲的氣氛都變化十分快但又難得的保持自然、流暢,令人難忘。

就整套電影來說,導演奇連伊士活沒有討論關於來世的問題,沒有探討有沒有天堂與地嶽,卻是把焦點放在「今後」、今世,如何活好每一日,而死亡對於、帶給在生的人又是甚麼、又有甚麼啟示。難得的是電影沒有刻意媥情,而是由始至終都保持著一份淡然、流暢、平靜的味道。人生總有高低起伏,災難過後總有希望,好好的享受每一刻,這是一套關於人生的抒情片。

亞樂@二十四份一電影會

(如想知道更多二十四份一電影會的資訊,可參考以下網址:二十四份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