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逆流而上的孤單——論齊克果之「苦難」

「群眾是虛偽;這種虛偽,利用群眾、數目,發揮影響力,為要使數目成為何為真理的權威。」(《觀點》, 126)

“The crowd is untruth, the untruth of wanting to exert influence by means of the crowd, the numerical, of wanting to make the numerical the authority for what truth is.” (Point of View, 126)

孔子曰:「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吾從下。」雖然人人謹見君主之時都「拜上」而不「拜下」,但因為孔子認為這是不禮貌,在道德上是錯的,所以寧願「違眾」而堅持他的倫理標準。而對齊克果,這種「堅持」卻正是苦難的開始,然而,這卻是正當的苦難。

孤單是因為堅持真理,寧可逆流而上,不願隨波逐流;可是,為何堅持真理則須「違眾」?違眾又為何是苦難?

社會中總是存在著「道德壟斷」的局面:個人承受著社會集體約定俗成的「倫理負擔」1。中學揀科就要入理科,考大學就要讀甚麼工商管理、環球商業之類的非學術雜科,工作就要入銀行或大公司之類,三十歲前就要結婚生子,總之月入十幾萬以上,有一層過千萬的豪宅單位,這就是「成功」,這就是你「應當」實現的目標。

然而,這些社會「約定俗成」的要求只是歷史偶然的產物,沒有正當性。對齊克果來說,真理是永恆的,故不可能是歷史偶然的產物,自然地就不能是社會「約定俗成」的主流想法。因此追求真理,當求諸己。對齊克果這位基督教哲學家來說,個人要追求真理,就當然要透過內在之靈性追尋上帝,讓自己與上帝合一,以上帝之力量實現自我。

孤單卻是痛苦的,是一種苦難。這種苦難未必是基督受死被釘於十架之痛。這是一種心理上的孤單。一方面,你被群眾視為異類,受到一定的排斥或非議。另一方面,你感到群眾根本不理解你,對他們絕望。如詩經云,「視爾夢夢、我心慘慘;誨爾諄諄、聽我藐藐。」(《詩經.大雅》<蕩之什.抑>)在這不學無術的世代裡,人家聽見你讀哲學,就心裡恥笑。在那反智的教會裡,人家聽見你講邏輯,就口裡責罵。這種壓力,並非普通人能夠承受。

為了逃避孤單之苦,枉尺直尋的人甚多。有人飽讀聖賢書,卻不經世致用,生活麋爛。有人滿口仁義道德,卻不克己復禮,日子荒淫。與世界同流合污,不講原則,這種不義的生活是何等的輕鬆,何等的喜樂,就像是一頭快樂的豬。

可惜,一旦你醒覺到群眾的荒謬,你就不能回頭,不能再循波逐流,你只能逆流而上,除非你有違理性,有違良知,沒有主見,放棄自我。

說到底,其實這是一個價值問題。循波逐流,則失道而享樂;逆流而上,則得道而受苦。從眾與違眾,是非此則彼的問題,沒有中間路線。如何取捨,如何選擇,完全在乎你的選擇。

主後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聖靈降臨期第四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