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及構思:盧明光 菜園新村綠色生活社執行委員
文字:陳倩玉
(原刊於北京農禾之家的刊物《綜合農協》,2012年第3期。總覺得村民的經驗、思考和期望都不好浪費,讓更多人了解總會是一件好事,所以稍作修改後貼在此。)
盧明光現在是菜園新村的村民,一年前卻還是菜園村的村民。他因為廣深港高鐵的建造被逼遷,抗爭經年後與另外四十六戶菜園村的村民,一起另覓新地,重建家園。這是菜園新村的歷史。經歷抗爭後,村民深深體會到香港佃農之被忽視、農地之被摧殘,所以成立了「菜園新村綠色生活社」,希望集結村民和持有共同理念的支援的同伴,一起在香港推廣有機農業。盧明光是生活社的執行委員之一,放工後常常不辭勞苦,打點重建家園的各樣工作,大家都親切的喚他明哥。
剛過去的七月,明哥在村民的推舉下,參加農禾之家舉辦的台灣考察團。行程一連七天,參觀了頂菜園、太湖區、蔬菜產銷市場,還與台灣農會的成員會面,了解台灣政府在推廣農業方面的組織和架構。其中,明哥對頂菜園和太湖區的經驗最為印象深刻,也十分欣賞台灣的農會制度。他認為在制度層面,香港政府可以引為借鏡,而在民間實踐層面,菜園新村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明哥、頂菜園的代表和農禾之家的代表合照/明哥攝)
頂菜園原是一個生氣勃勃的小村,但是因着社會變遷,鐵路改道,年青人遷移到大城市工作,頂菜園漸漸老化,光輝不再如昔。「頂菜園社區營造協會」的理事長──陳明惠伯伯,憑着無比的毅力,花八年時間改造一條村的命運。陳伯伯出於對家鄉的感情,到處收集頂菜園的農具和舊物,建立農業博物館,介紹頂菜園的農業歷史。剛開始時,沒幾個人理解,後來陳伯伯的毅力感染了其他人,現在已經聯合附近的六條村落,一起打造文化旅遊。從前的頂菜園火車站,已經多年沒有火車停靠,經過陳伯伯和眾人的努力,現在已經變成解說頂菜園歷史的其中一站。明哥深受陳伯伯的毅力所感動,又想到陳伯伯和眾人八年來為了重振社區所流過的汗水,感受良多。明哥希望頂菜園的村民能夠願望成真,有朝真的⌈火車來到頂菜園⌋,同時希望菜園新村亦能夠如陳伯伯般堅韌,實現重建家園的願望。
太湖區和頂菜園一樣,經歷社區老化,後來靠着種植草莓,還有研發農業副產品例如焙製草莓酥,打響名堂,成為聞名的旅遊區。幾年前,太湖區更破例取得政府允許,出售獨家釀製的草莓酒,風行台灣,暢銷非常。明哥認為太湖區經驗的獨特之處,是以農業和農產品帶動了社區的經濟,不單吸引遊客前來觀光購物,更吸引年青一代留在村裏發展,緩解社區老化的危機。明哥認為菜園村可以參考太湖區建立農產品牌的經驗,他記得太湖區農會會長說最重要讓別人知道,農產是用自己的,還是用其他人的。
(太湖區的農業加工品/明哥攝)
台灣的農業得以蓬勃發展,據明哥在考察期間的了解,與發展成熟的農會制度不無關係。台灣每一地區都設有專屬農會,其上設有農會金庫。農會除了專門研發和改良農耕技術,減少農業災害,提高收獲,還開設銷售聯網,農民不用擔心農穫沒有地方賣。農會更會為農民提供多種福利和優惠。農民存錢入農會,所得利息比工商銀行的高,借貸利息也比工商銀行的低。農會亦會資助農民購買農用機器,又開設訓練班,提供機會讓農民接受培訓。「最重要的是保障農民的醫療,每人每個月付台幣二百多元,所有手術費都代付。」明哥這樣強調。
但是,明哥認為台灣農會也有未盡完善的地方。首先,他認為台灣農會縱容農地改為商業用途,經營車場、士多、貨倉,欠缺管理,影響附近的農場。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農會金庫依靠投資金融和房地產來積存資金,未有正視農地面對的危機。第二,台灣農會未夠重視向農民教授有機耕作。他說,台灣農會求量不求質,因為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農民須要專注增加產量,降低成本,以跟鄰近地區競爭。「其實應該鼓勵農民做有機耕種,以高質素的農產品突圍。」明哥舉例解釋,台灣出產的蘆荀從前十分受歡迎,加入世貿後須要跟泰國競爭,台灣的蘆荀產銷和種植從此一蹶不振。
「也有台灣的農民認識到這一點。於是有些農民跟國家要個有機認證,那樣要多些錢,有些不講究(就沒有申請認證)。」不過,一些申請了認證的有機農場雖然自己實行有機耕種,但是旁邊只有一欄之隔的農場卻會噴農藥,農藥容易隨風飄落有機農場的農作物,有機認證還是不能確保農作物的安全。
總結考察所見所聞,雖然台灣的農會制度有其不足,但是回想到香港的農業現況,明哥無法不感慨:「如果香港的菜統社或者菜聯社,學習台灣農會,香港的農業就可以支持下去。現下主要靠一班有心人撐下去。」說到這裏,明哥加重語氣,很堅定的說:「如果有政府支持,我相信香港的菜可以供給香港人。」
「菜園新村綠色生活社」是其中一班有心人。此刻的菜園新村還是空地一塊,新村未建成,但是村民在有限的空間內,仍然努力耕作。有些人到附近租地開田,有些人在臨時屋之間的空隙上撒種種菜。明哥說:「成立了綠色生活社,是實現重建菜園村的第一劃,跟住逐劃逐劃逐劃的重建。」
「菜園新村綠色生活社」設有農業、財務、康樂、宣傳及教育、村管理及環境保護,共五個小組,希望村民和支援的同伴都各展所長,分工合作。新村建成後,村民將集體經營公共耕地,希望經營好農產,能夠鼓勵其他年青一代留在村裡。加入農業小組的村民和支援的同伴,將嘗試建立銷售的網絡,和集體生產的營運模式。有些村民經常協助修整公共空間和設施,例如剪草和搭臨時狗屋,村管理及環境保護小組未來亦會負責相類的工作。康樂小組則會間中舉辦活動,工作之外適時玩樂一下,也聯繫村民和支援同伴的感情。至於宣傳及教育活動,例如現在頗受歡迎的導賞團,則對外介紹菜園新村的歷史和現在的有機耕種實踐,還有支援其他社區和村落的活動和抗爭。
「最緊要多些年青人留在村裡面幫手,因為每個農區都老化,年青人怕辛苦,耕田的收入不夠開支。如果可以維持生活指數,又不需要出去捱,可以將他們留在村裡面就最好!」明哥認為「菜園新村綠色生活社」能夠多參考太湖區和頂菜園的經驗,例如頂菜園營造社區的毅力,還有太湖區用農產品建立品牌的過程。「菜園村要有自己的品牌,不是短時間的事。但菜園村如果好像太湖區,香港的市民都慕名前來,成為有特色風味的地方,就好了!」
我們問明哥,為甚麼那樣希望菜園村興旺起來?明哥剛剛開完村民大會,和村民討論重建新村的細節,立秋後的香港,天氣仍很悶熱,他用毛巾抹一抹臉上和頸上的汗珠:「嘩,這是一道好問題!我先想想」他擦完汗,把毛巾甩到頸上,說:「因為近退休,留在村裡的時間較多。我們第二代(的村民)要照顧條村,也希望第三代未來會繼續照顧條村。還有是……香港以前農業很興旺,元朗絲苗很有名!現下的香港無特色產品,如果菜園村做到特色產品,人人都知道菜園村出產這種產品,就是我的最大願望!」說完,明哥露出招牌式的,朝氣滿滿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