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載: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 “香港政制改革何處去?” 研討會 筆錄

在二月十一日的零晨,看到了中大學生會在Facebook上關於由中大亞太研究所舉辨的政制改革研討會之宣傳,出席的嘉賓為社會上代表不同聲音的各路人士,當中更有建制內的高官;實屬難得的機會。故在星期五早上,便走了堂,到中大的祖堯堂去參與這個 不用登記的討論會。 甫入場,見到在場的大多是記者等人,也有來自不同院校的學生。這討論會分為兩部分,第一為報告有關民調的結果;其後則有各界別的代表為政改方案解話及討論。在中大亞太研究所所長張妙清女士作簡短的致辭後,便分為兩部份開始了。

為了讓各位更清楚研討會的情況,我將會把第一,二部份的細節儘量寫下來,而其後才作評論。

事先聲明,在筆錄的過程當中或許有偏差,而錄音上也不太完善,故只能儘量還原當日研討會的實況。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問我拿取用這次討論會的資料以及錄音呀。

第一節 政改民意走勢 - 民調結果分析

這一節的內容大多是報導關於港大及中大早前做過的五區公投民調,探討市民對政改及公投的接受程度。由於只是反映事實的關係,故爭議性不大,討論的空間也相對較窄,所以總算是平穩的一節。報告內容儘可不贅,因為在文件中也有提供了,主要是引述兩者的言論為主。

講者,當然就是分別在港大、中大負責調查的鍾庭耀及馬嶽博士。先來的是鍾,開宗明義地指出了作為公共知識份子,在調查上應該要確保科學性,而且也有責任去做合理的分析及評論。他在報告中提出了縱然不少人支持普選,但反對五區公投、抑或是支持政府方案者也佔了相對較高的比例,而大多也不傾向會參與投票;而這些報告也反映出大眾對政改的認識不足。此外,鍾也指出市民的認識不足,社會各界都是有責任去令大眾認識更多,而且更應深入探討公投制度及香港民主發展的問題。最後,鍾則提出了對所謂支持政府方案的聲音,到底是否真心支持,抑或是無奈接受的疑問,更引出了對零五政改方案的統計-六成對方案的支持者中,只有三分一(兩成)人士為欣然接受該方案;暗示了現在支持政府為大的局面,也許可能只是出於市民的務實權宜之計。

接著便輪到中大的馬嶽,他在五區總辭正式宣佈之前後分別調查市民關於政改方案,政治制度以及公投爭議這三大方面的意見;當中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在兩次的調查中,雖然相隔約兩個月,結果卻是異常地相似。大約一半的人支持政府的提案,但也有約百分之五十的人也認為現行的政制發展太慢。其他的內容及結果大致與港大調查的相若,而其中傾向與政府妥協的聲音也開始多起來。不過,馬嶽在調查中,作出了交叉比對,發現到被訪者的性別、收入、年齡層等細節與其立場取態的微妙關係,而這也可以在文件內得悉。

之後就是提問的時間,科大的成名博士在對比過兩校的研究之後,發覺到兩者在支持及反對的比率之相差挺大﹐指出了兩者問題設計字眼上的分野,比如是在港大的問卷中,問及二零一二的方案時,比中大的多了一句:“原有功能組別不變”,結果在中大問卷中回答同意的人為六成,為反對者的三成比較下,差不多是兩倍之強;而港大的則只有四成,與反對的三成二相若。並建議在問題設計上應該提供更多的資料令被訪者更能清楚去了解問題。

中大的代表則重申在問題設計上應該避免主觀,及以及指出港大問卷上的“一半半”為一個可以容許懶惰回答的選項。

余若薇議員則指出了大多數的人對民主的訴求不變,並確認了鍾庭耀的質疑-指出了香港人傾向務實的心態,認為不能一拖再拖才是其傾向贊成的原因之一;她也指出現可以給予市民的選擇只有一個,故無奈感則更強。

中大社會系的陳健民也指出問卷調查中的用字不應模糊,而也同樣的去疑問支持方案者的心態-也許只是出於權宜務實的角度,而並非欣然同意,在解讀上必須更為慎重。

可是在場的記者,也許對訪問的資料沒有太摸得透的關係,加上時間的關係,故沒有作進一步的提問了。

第二節 政改方案討論

小休過後,就是第二節各方的討論。

林局長的發言,因為本人有事暫時離開會場,而在到埔時,只聽了其說得一少部分;他認為政制發展向前走是市民大眾支持的事,即使包括了在“終極普選聯盟”的人。他主張不同黨派之間需要合作,以及有一個重質、量的良性互動地推動政制發展,以達致一個不同黨派,以及中央皆能接受的方案為目標。與政府一貫立場相若。

何俊仁的發言首先引述了約二十年前,金耀基的言辭,指出了香港人想民主,但普遍不願意付出太多的代價。而這次五區公投事件,出現了泛民之間出現了分化;而在調查中,他更指出了在調查中有矛盾出現,如大多數人希望政制能向前更進一步,但大多對泛民的方案又持比較負面的態度。他承認,要照顧不同立場的觀點,在推動民主上的確有困難。他也指出市民大眾也希望人大作出對普選的承諾是嚴肅的,可是在實際上,中央的意見卻不一致,甚至在普選上的意見有所分歧;他舉出了在回歸頭十年來,立會普選議席的比例是愈來愈多,但之後提出的議案,直選比例卻沒有變更來為一例子,暗示了中央對承諾的態度。不過他也提出了政制方案上需要得到接軌,過快或過慢並沒有太大的好處。

自由黨的劉健儀指出了香港否決了零五政改方案,錯失了一次循序漸進的機會,在不少香港人心目中蒙上了陰影。而她指出現有政改方案是平穩的,增加了民主的成份,而大多市民也因此贊成這方案;可是也指出了一些失望的地方,例如政改太慢,並不是最好的,例如在立會區議會功能組別方案中,不應侷限民選區議員去選,而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也未有得以擴闊。此外,特首必須為無黨籍人士這點也會令香港社會出現了有票無權,有權無票的困局,使得行政和立法的距離漸遠,希望政府能在這方面上作出更好的改革,拉近兩者距離。此外,自由黨也用電話訪問了大眾,從中得出一建議 - 區議會功能組別中,民選區議員擁有提名權,而市民大眾則可以從中可以投票選出心水的議員。她也建議了單一可轉移投票(把功能組別轉為區議會組別,以擴大市民基礎)的可能性,以及強調要擴大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如從公司票化為董事票,並指出被訪者大多贊成這方案。她憂慮到功能組別被妖魔化的問題,並提出了可以使直選和間選並行不悖的建議,如一人兩票制。

陶君行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十分簡單,就是指出二零一二年需要有雙普選,並強調政府奪去大家的民主,必須歸還於大眾。而他在討論中指出了在調查之中出現的矛盾,如大部份人支持現有的政改方案,但又覺得政改步伐太慢,兩者的人數有所重叠;顯示了市民大眾之間的一種無奈感,並不能真正反映到市民的實際情況,不得而為之的局面。他並指出香港在回歸前後的二十年左右,民主的步伐的變化不太大。他主張,投票係一種最科學最直接的民調,比一百次,一千次的調查更為有效,並暗示公投的重要性。至於他也承認到終極普選聯盟的重要性,但更強調要有溫和派及基進派之間出現的互動,就像足球比賽中互相合作才能入球一般。至於有人認為公投這事出現了不少的缺憾,但他則用了村上春村的比喻,指出在政府的高牆阻撓下,雞蛋即使有多缺憾也好,我們仍相信雞蛋這一方,去帶出沒有事是不可能的比喻,並以香港人成功阻延基本法廿三條立法作為例子。

民建聯譚耀宗指出政改方案不可以再原地踏步,而現在的爭論也令泛民之間出現了分化,而他主張,終極普選也是民建聯的信念,並強調若現今的方案原地踏步,只會令市民失望更多。他也認為社會上很多人不明白政改的方案,但對現有爭論的局面感到反感,不希望有太多這類嘈吵的聲音,更不願見到對抗,故支持政府的方案。他說了廢除功能組別的要求太過急進,希望坊間能更全面提出如何處理功能組別,不要一刀切。他也認為只有通過這方案,才能在二零一七年能提出一個更好的接軌的方案,才可以在二零一七及二零二零年能更大機會地實行普選,不然只有再原地踏步。

最後就是余若薇,先來指出在這五年內,市民的無奈感大,才是現有傾向政府的結果出現。她認為現在放下成見的情況,只是無奈,認命,是一個磨滅香港人追求民主的局面。她也指出建制派提出的討論,只是糢糊焦點,偷換概念的問題,甚至是要求市民接受政府方案才有商討的餘地。而且他也認為問題的核心是如何建立更適合香港的體制為依歸,並指出現有增加議席的方案,無法改變現有議會代表性的局面,並希望各位學者等要更認真地討論方案上的細節,尤其是功能組別存廢的問題。而她更強調循序漸進地走向直選也是中央黨部屬意的行為,並勸告政府要在這些事務上更嚴肅處理,提出一個更為負責任的方案,並指出功能組別是與直選是完全相悖的事。她也指出公民黨出來公投,也是談判的一部分,而公投產出的民意,也是談判之中重要的籌碼,只有妥協,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蔡子強其後發表對民調後的回應,並就各講者作出評論。他指出政府會解讀大多數人支持政府方案,但指出了並不是完全的真相。而且也指出問卷調查當中先天性的問題,例如問題設計上的考慮等,所以問卷上的事實,並不一定是真相的全部,也不斷地強調在民調當中市民出現的無奈感。此外,蔡子強也大致總結各講者的話語,並指出民調與公投所出現的差異種種,及就不同的講者作出發問,如公投的行動,以及如何優化現有的體制等。

最後就是討論的時段,由於劉健儀會先行離去,她提出了民調中大多數贊成區議會方案由民選區議員提名社會各界人士的方案,並指出兼聽則明,理性互動的重要性。林局長也就各方的意見作出回應,如稱讚劉的兼聽則明,以及是強調若要在二零一七年能確切普選行政長官的話,就最好要通過二零一二的方案,使政制要向前一步才可以創造有關條。他也指出中央也屬意希望有這樣的漸進過渡。而他也質疑五區公投,認為他並不是可以代表民意,因為在民調上大多數都不支持這行動。

何俊仁則回應要嚴肅遵守普選路線的方案,並希望在通過政改方案之前要多去細心考慮,指出行錯一步,就比原地踏步更為不堪;他認為要聯合各界,制定一個更好的方案才是實際的方法。他尊重五區公投的目的,也認為兩者能相輔相成,令市民更為清晰政制。而譚耀忠,則主張區議會立會選舉的單一可轉移制,並希望優化區議會組別的方案,擴大選民基礎。

陶君行則斥責一些假口號的問題,並指出這些方案只是誤導大眾;指出比例方面的不變,就已經不是進步。這無疑在推行政策上只是自欺欺人;而他也指出中央的決策,可以干預不少政團的取態,如在五區公投的情況等,甚至不能反映部份該等政團人士的真正想法。他也認為民意調查,只能反映一定時後的意見,而在一直的行動之中,民意可以改變;此外,他也指出了這次公投不是孤注一擲,而是有更多的機會向大眾宣傳。

余若薇,要強調嚴肅處理功能組別存廢的問題,而且也指出了這些步代並不能一拖再拖。她更諷刺地提及一群贊成功能組別制度的傑出學生,他們的理據為讓專業人士介入能改善議會,但他們一個也不知道醫學界的功能組別議員,這反映到市民大眾對功能組別的無知。最後,余當然也強調公投的重要性吧。

陳家洛在完結前,質疑了中央施行民主真正的決心,並指出他在工商界別當代表時聽到工商界大力要保留功能組別這荒謬例子,暗示了功能組別的真正目的;並認為只要有時間容許更多人去認清功能組別,市民才可以知道真相。

最後,有兩名學生在場發問,其中一個就是指出現在討論的失焦,例如是沒有提及分組點票制的問題,以及斥責功能組別的本質;而另一個則較輕鬆地問問林局長的感受,為這研討會緩和氣氛。林公公最後以 “In politics, either hate or love you.”作結,暗示了政治並不能令所有人同意的事。

第三節 未完的後記

在我看來,這次研討會反映到問卷調查的漏洞,以及其導引言論的能力;在問題設計上,只要有少許的差異,被訪者察覺不了,便有機會可能朝者發問者的方向而走。而這是民調之中出現的大缺點之一。而且民調並不是真正的表態,所以我一向都只視民調為一部分的事實,而不能反映真實的民意。投票,則剛剛相反,因為投票的選項清晰明確,市民投票,也表達了他對該議題的真正看法。所以公投在不少的場合上是有挺大的意義,尤其是當社會產生無奈感,令大眾不願決擇的時後,投票的意義則更為重要。至於投票比率低的問題,就必須從根本入手,提高民眾的公民意識;而五區公投的宣傳,在某程度上起了相當的作用。

這次政改討論,也許忽略了很多重要的議題,例如分組點票,抑或是更遠的三級議會等。雖然政治的考慮,就是要著眼於最急切的議題之上;但在長遠的考慮當中,必須更留意其他細節,這樣才可以在根本上解決問題,不然就只有治標不治本之虞。

最後,香港人對政府的支持,大多可能是無奈的妥協,可能就是因為他們對前路的無力感,以及是國家機器的過分強大所致。如果要衝出這個困局,就只好追求突破;也許五區公投可能被評為激進,但這不竟是對這個建制作出批判的嘗試。我也不嫌煩地引述村上春村的比喻,面對建制死局時,必須要捍衞自己的立場,這樣才能感染更多人去問這個體制,才能有所突破吧。

歡迎各位評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