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天星之友:
我們於上周六舉行過天星碼頭及鐘樓的專題故事分享會以後,參加者的熱情,我們是沒有置諸一旁。這幾天以來,每天在趕快完成迫在眉睫的工作以外,還是打了好一些電話,發過好一些電郵,與朋友坐下談過,鼓勵也期望某些人士,會在他們的崗位上可以多做點事,一同想想辦法。
相信,話是沒有白說的。
不過,集合群眾來一次「看得見的行動」,向政府、向傳媒、向還未了解事情始末與理據的市民,清清楚楚表達「保留碼頭及鐘樓是多蠃方案」的訊息,似乎較婉惜和指責來得實際。
香港過去眾多的工程與建設,為大樹而在發展中途更改建築或工程設計,屢見不鮮,都可以成為往後佳話,太古廣場的棕梠樹花園、新界道路工程搬遷一棵回教棗椰樹,跑馬地馬會額外斥資移植大樹等等,都是可行與尋常不過的發展途中進行修訂,大家首先要相信保留天星碼樓及鐘樓,既能團結民心,也為優秀城市設計而努力。
不少人會以「去殖民地化」理解政府清拆舊建築的行為,但觀乎內地大城市如青島、上海均致力保留西式文物建築,這種說法與做法,似乎並非必要。反而,昔日殖民地政府管治時期,在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盡取經濟發展好處的思維,其他國家民族歷史的事什麼都淡然處理的慣性,「外來政府」不必要建設「以民為本」的環境,更是潛意識殖根今天雖已回歸祖國的決策者心中,令他們不自覺的用上相同管治策略,去將理應官民雙方站在同一陣線改善自家生活質素與環境的事情,變成不必要的勝負爭持立對,這反而是另一種「潛殖民地意識管治」,而非真正建設「以港為家」的「強政勵治」。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日前發表的文章,除了以較表面的層次去詮釋集體回憶以外,更誤借了保留舊建築與經濟發展有所抵觸的概念於保留天星碼頭及鐘樓的事情上。因為新填海區之大,規劃署也要研究如何多種幾棵樹多設些景點來美化海旁;保留碼頭及鐘頭,反而為光禿禿的新海岸提供了大部分市民不異議的主題設計,為香港留下傳誦後世、吸引旅客,及令市民有所共鳴又真正自豪的文物建築。
所以,我們如今應集中火力,向還未看透問題的政府高層,強烈表達這些訊息。我們初步擬定本月20日(星期日),在天星碼頭附近「發生一些事情」,具創意、正面、奪目、讓市民可以參與的表達保留天星實在是多蠃的訊息,然後向特首辦遞交大家的簽名及立場書。
現誠徵創意構思,與自發做些事情的單位,假當日一同行動,讓我們暫且充當統籌的角色。
有意者請回覆及聯絡我們,。
謝謝各路英雄!
Patsy
SEE Network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