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貼]詹瑞文:長壽演出

 (按:若「文化工業」聽來因「文化」和「工業」的性質不同而總顯不順耳,詹瑞文近年的演出幾十場幾十場地上演,引來的各種各樣意見也就不足為奇。遇著大規模生產或演出vs演出的質素和價值這疑幻似真的對立,把長壽演出看成一個成長或提煉的過程,大家又怎樣看?)

本周難得有一天休息,看了青春版《牡丹亭》的首場演出。演出由作家白先勇全力策劃製作,他於文學界地位舉足輕重,卻願意勞心勞力,四出尋求支持者,推動中國傳統的崑曲藝術,令人佩服,實在為他以及所有參與製作的人驕傲。

其實,兩年前作品在香港首演時,已聽聞是極佳的一個演出,部分曾看第一次演出的朋友都說,這次演出比第一次更趨成熟。看過第一晚演出,除佩服演出者的表演造詣,也深深感到傳統經典對當代觀眾的意義,承傳的重要。難得年輕一代願意付出努力與代價,投入傳統的文化藝術表演,叫人觸動。

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演出超過七十場,不斷趨向提升成熟的狀態;而我個人的演出《男人之虎》跟《萬世歌王》也正在體驗不斷演出的重要。

長壽演出不單對表演者有所裨益,對觀眾來說亦然,能夠欣賞一個作品經歷時間琢磨提煉,那份懾人的表演力,正如這個演出,彷彿帶領觀眾遊歷一回明朝湯顯祖的世界,實在令人陶醉。我並不是一個戲曲專家,但對一個熱愛表演的人來說,卻能感到台上表演者澎湃的情感與震撼。

這個作品所以能成功上演,各項贊助及支持者亦同樣重要。在香港的文化環境,經常將「走向市場」跟「唯利是圖」掛鈎,但我卻愈來愈感受到市場如何幫助作品的發展。過去十多年,本地有很多好作品,例如演戲家族的《遇上一九四一的女孩》、毛俊輝先生執導的《煙雨紅船》及《新傾城之戀》等,在場地限制下,其實都還沒發揮得淋漓盡致。

長壽演出焦點不在市場效益,不是見好添食,而是讓作品有機會提煉昇華,若只為經濟利益,我相信,永遠不會有好結果。我固然希望本地有更多長壽作品,但卻不禁唏噓———我們有場地嗎?

明報 20006-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