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轉貼]信報:革命之後 靈魂何在

(按:七月大把意大利電影等你睇,有貝托魯奇回顧展有意大利其他近年的作品。奇怪為甚麼沒甚麼宣傳,節目詳情請參閱文末的連結。)

意大利除了有豐富多姿的遠古文化,在上一個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形式─電影上,也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早在一次世界大戰前,意大利電影就以他們豐富的歷 史資源發展出古裝宮闈片這種營造視覺奇觀的類型片。到二次大戰後,該國電影人創立的新寫實主義電影,從另一個方向影響了全世界的電影人。羅西里尼、維斯康 堤、狄西加、費里尼、安東尼奧尼、柏索里尼、貝托魯奇等導演,令該國電影領一時風騷。所以中國意大利年的文化交流活動,又怎會沒有電影的份。

本來,要選一位意大利導演在今年作為中意文化交流代表,安東尼奧尼一定是最佳人選。說到底他是文革期間少數獲準進入中國大陸拍電影的外國人,他1972 年的《中國》為文革年代的中國社會留下罕見的「非官方」影象紀錄。不過康文署下月4日開始的2006世界電影經典回顧系列頭炮,選擇了另一位喜歡講革命的 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詩人出身的他,也曾跑來中國拍電影。他的《末代皇帝溥儀》,雖更多是以故宮做舞台,展現他個人美學的作品,但最後多少也碰到了文化 大革命。

兩大顯學貫穿其中

貝托魯奇的第一部作品是接下柏索里尼的二攤,製片人要求身為編劇的他完成導演放下的計劃,於是 他拍出了首作《死神》。他的第二部作品《革命之前》,才算是其創作心路的起點。身為布爾喬亞的主角如何實現心中的布爾什維克理念?馬克思階級理論和佛洛伊 德心理分析這兩大六十年代顯學,在他的電影中首次出現。這種大我和小我之間的矛盾,會不斷在他以後的作品重覆探討。

但說到底,他的電影 還是佛洛伊德的味道更重,從《革命之前》、《同流者》、《巴黎最後探戈》到《月亮》,導演一直在發掘情慾的主題,到了最後更觸及亂倫禁忌。當中《同流者》 可能是把情慾和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無奈的兩個主題,處理得最為圓熟的作品。而《1900》則是他展示史詩氣魄的大作,長達五小時的電影,從上世紀初開始講 起,以兩位主角─一個是農民、另一個是地主的迥異人生,和政治道路,鞭撻資本主義的虛偽的同時歌頌人文精神的光輝。謝勒迪柏度和羅拔迪尼路兩大演員難得的 合作。

影象和音樂共榮

在貝托魯奇回顧之前,還有6月13日開始在藝術中心舉行的《意大利電影節2006》,放映過去五年 拍攝的六部意大利電影。其中馬可貝洛奇奧和貝托魯奇同期出道,比貝氏更關心意大利社會的問題。和貝托魯奇近年沉醉在個人世界不同,他的創作依然是對準意大 利社會。《宗教時鐘─我母親的微笑》,描寫一個中產家庭,如何利用把逝世的母親奉為天主教「聖人」的機會,為每一個成員求取一連串的好處。

其他五部作品都是新一代意大利導演拍攝,像《靈魂的位置》一片,講一群意大利工會成員,如何為了阻止美國老闆關閉小鎮的輸胎廠激烈地抗爭,同時努力籌集資金,遠赴美國總公司和老闆談判,就依然見到新寫實主義傳統流傳下來的人文關懷。

要談意大利電影不只可以看電影,還可以聽音樂。意大利音樂人為他們的電影留下不少經典的配樂,像Nino Rota、Ennio Morricone等的作品,更是比電影本身更多人知道。在香港城市室樂團6月18日於演藝學院舉行的《銀幕金曲繫我心》音樂會上,會演出由《星光伴我 心》到《獨行俠》等多種不同風格的意大利電影音樂,從另一個方向展示意大利電影豐富的面貌。
信報財經新聞 2006-06-09

節目詳情:

意大利電影節2006

貝托魯奇回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