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廢為「旅」 另類的旅遊體驗](/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文章同時刊於香港旅遊管理情報之Facebook 專頁
經過多番的嘗試,筆者與友人終於在早前成功參觀位於屯門曾咀T ·PARK [源 · 區](T ·PARK)。由此可見,T ·PARK深受歡迎。筆者參觀當日,便見到一家大小、學校和不同團體去參觀。經過導賞員輕鬆而簡單的講解和親身體驗過園區內的設施後,深感T ·PARK是個非常好的意念。在T · PARK與友人談天期間,大家不約而同想到為何不將這種非常好的意念擴展開去
位於屯門曾咀的T ·PARK [源 · 區] (圖:T ·PARK [源 · 區])
回饋社會、環保、教育、休閒、旅遊...Why Not All?
T ·PARK實為污泥處理廠,利用焚化爐燃燒污水處理廠所產生的污泥來發電。若單看「污泥處理廠」5個字,相信大家會立即聯想起另外5個字 - 「厭惡性設施」。但從落車踏入T ·PARK的一刻開始,T ·PARK給人的感覺的確像一個公園多於污泥處理廠。若事前不知道,相信無人會把T ·PARK聯想到「厭惡性設施」。設計師巧妙地把大家印象中的「厭惡性設施」,重新包裝成回饋社會的設施 。
T · PARK處理污泥的過程(圖:T ·PARK [源 · 區])
儘管大部份「厭惡性設施」已具回饋社會的功能,但T ·PARK的設計把這功能演變成能夠即時享受。可說是把「厭惡性設施」回饋社會的功能,昇華到另一個階段。過往亦有「厭惡性設施」透過加入環保、教育、休閒和旅遊等元素,來改善在大眾心中的印象。其中一個例子便是昂坪污水處理廠,這是全港首間和唯一一間三級污水處理廠。為了讓大眾更為了解污水處理技術,渠務署特意於廠內設置資訊中心。筆者還記得於早年曾參觀過該資訊中心,內裡透過影片、互動遊戲和資訊版來解釋有關污水處理的知識。但近年再次參觀時發現資訊中心的面積已經大幅減小,而且保安會貼身跟隨著參觀者的步伐。即使想駐足參觀亦顯得渾身不自在,實在令人可惜。
T ·PARK的設計加入環保、教育、休閒和旅遊等元素(圖:T · PARK [源 · 區])
現今全球均面對著各種廢物處理的問題,香港亦不可獨善其身。儘管香港在這方面起步得較遲,但T ·PARK證明香港不但可以做到,而且還可以做得很好。T ·PARK的建成證明了重點不在於硬件設施,而是在於心態。
轉廢為「旅」 改變「 不要在我家後院」的心態
「鄰避效應」的英文為 Not in my backyard,照字直譯便是「 不要在我家後院」。此效應是指市民支持建設一些厭惡性設施,但前提是不希望將這些設施建設於鄰近自己居所的地方。在香港,興建焚化爐便是一個好例子。
政府於2008年提出興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即焚化爐)兩個可能選址,當中包括石鼓洲及屯門曾咀。為了減低居民的反感,政府於設計綜合廢物管理設施時加入康樂消閒元素。當中包括於焚化爐設觀景台、環境教育中心和暖水池等,政府表示這些設施將有助推動附近地區的旅遊業。最後因屯門區居民大力反對下,決定於石鼓洲填海興建。但在落實於石鼓洲興建後,又引起了鄰近長州居民的強烈不滿。而且根據當時的研究,屯門曾咀的選址不論在造價、施工時間及對生態影響方面均較石鼓洲為佳。可見市民有著極重的「 不要在我家後院」心態
石鼓洲綜合廢物管理設施佈局(圖:環境保護署)
翻看資料,政府建議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除焚化爐外還設有海水化淡廠和污水處理廠。在參觀T ·PARK時亦得知因位處於偏遠地區,因而自設污水處理廠和海水化淡廠以處理用水需求。若果當初落實於屯門曾咀興建綜合廢物管理設施,豈不可以與T ·PARK起了協同效應?更甚是可以於屯門曾咀各興建一座大型的污水處理廠和海水化淡廠應付有關設施的用水需求,從而進一步轉廢為能以回饋社會。同時透過於設計時加入環保、教育、休閒和旅遊等元素,配合附近環保園來推動另類的旅遊發展。
與其逃避,倒不如務實面對問題。廢物處理的問題已逼在眉睫,以置之不理或「 不要在我家後院」的心態均無助解決問題。即使看不見廢物,但廢物處理的問題依然要面對。若果未來可以把各種廢物處理設施和置於同一區域併套入T · PARK的設計意念,這樣可說是一舉數得:
- 有助提升轉廢為能的效益,進一步達到可持續發展
- 透過讓市民大眾,特別是下一代親身參觀和了解加深對廢物處理的認知;
- 向旅客展示香港對轉廢為能的決心,以提升國際形象、推動另類旅遊體驗和帶動附近的旅遊業發展
未來政府需要做的,是透過宣傳和教育市民以平常心看待各種廢物處理設施置。並將廢物處理設施置回饋社會的功能進一步凸顯出來,相信有助改變「 不要在我家後院」的心態。同時,亦可為本地居民和旅客帶來一個具意義的另類旅遊體驗!
參考資料:
T · PARK [源 · 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