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 趙 賓
2006-04-25
三十會
--------------------------------------------------------------------------------
從少數族裔看香港精神
--------------------------------------------------------------------------------
深水埗青山道的燈火璀璨,卻照不亮舊樓內一條昏暗的樓梯。一行人在昏暗中拾級而上,有人不禁質問:「怎麼連燈也沒有?」某君隨即拿出都市人的恩物—手提電話以作照明之用。款式新穎的電話,在黑漆漆而堆滿雜物的破舊樓梯間,發出藍白光,耳邊不時傳來自己的喘氣聲,對於我們這群在繁華鬧市居住慣的人來說,彷彿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
不知爬了多少級,終於到了七樓。巴基斯坦裔的阿力(假名)以比屋頂燈泡更明亮的笑容迎接我們,令疲憊的我們精神一振。我們說明了來意,阿力爽朗地回應說:「隨便問。」
阿力與妻子及十五、六歲大的兒子來港數年,一家人住在一百多平方呎的唐樓頂層,與一廣東老婦及一隻瘦弱的小貓為鄰。
建築業種族歧視
阿力和許多在港的巴基斯坦人一樣在地盤工作,縱有香港身份證,工資比同一地盤工作的華裔香港人低,又沒有勞工合約的保護,工傷保險及強積金等更是欠奉。但他仍然樂觀地說:「生活比在巴基斯坦好。」阿力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兒子阿成(假名)身上,希望他能靠讀書在香港出人頭地。
阿成就讀中三,由於中文程度不夠,只能在少數族裔人學校就讀,但他並無因此變消極,反而勤奮讀書,閒時在少數族裔人自發的互助團體當義工,幫助其他更有需要的人。
言談間,另外有三、四位巴基斯坦人,從一扇門走出來,原來是由青衣來探望阿力的朋友。我們嘗試和他們攀談,發覺他們害羞但友善,在這擠迫而簡陋的房間裏,感到阿力一家人和朋友的溫情,一種久違了的溫情。問到覺得政府要做些什去幫他們改善生活,阿力說其實不須做什,只要給他們一個平等的機會,他們自己有能力改善生活。
他們生活艱苦,但他們正直、互助、歡樂、勤奮、自力更生。這不就是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精神嗎?
香港有今日的繁盛,全靠七、八十年代大家不斷打拼,力求改善生活而來的。時移世易,社會變富裕了,但我們卻失去了打拼的精神,變得諸多抱怨,怨政府辦事不力,怨外圍環境欠佳……,好像生活是不由自己控制的。
我們的下一代呢?更失去了少年人應有的朝氣,整天沉迷打機,對子女過度呵護的父母,一發現子女成績欠佳,就將他們送往外國,我們還可以對年輕一輩委以重任嗎?香港未來的前途,要靠的可能是阿成這一類被歧視,在難苦環境中掙扎成長的一群。
由小學教育做起
許多香港以為外來移民來香港是為了「好處,領綜援」,事實上他們很多只要一個平等的機會。雖然香港自稱國際大都會,但竟然沒有防止種族歧視的條例,實在十分可笑。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已有防止種族歧視的法例,可是我們對於少數族裔的歧視態度,卻成為了立法的最大障礙。要改變這種態度,應由教育做起。如果香港的普通中小學取錄少數族裔的學生,既可以向下一代灌輸包容不同種族的訊息,更可以令普通學校更加「國際化」,讓學生盡早接觸不同文化,擴闊視野。
政府應該向少數族裔互助組織提供支援,協助這些組織培訓通曉中英文和少數族裔語言的義工,向少數族裔人士提供生活上的支援,並且將社會重要資訊,尤其是有關市民權益的資訊帶給少數族裔人。這樣不單加強社會內部溝通,更能使有關政府政策得到更全面的實施,可謂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