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買夢與代價

粗想代價與買賣似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在消費主義雄據全球文化的年代,卻似乎越來越多人不曉得「代價」的意思。和學生交談中,態度常常隱約藏著一種或稚氣或世固的倔強:我也想要創意無限內外兼備,也暗暗傾慕擁有一技之長可以發揮材華的人,不過最重要,是不能放棄當下舒適寫意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狀態;所以「一夜成名」像一個入型入格的偶像那樣攝著人心,被奉之為現代典範。

九十年代生的學生可能記不起張艾嘉有這樣的歌:「那些為愛而付出的代價,是怎樣都難忘的...」目前流行文化中其實亦充斥著面貌相近的「為愛犧牲」的精神,不過那較偏向一種有如對待渴求的商品而不得的「悲劇」,在經驗以前對它的事先嚮往,渴望擁有的浪漫品牌和自我投射(臉上那夥眼淚最好是水晶造的),而不是事後的自我反省。到真正要付出的關口,拆天的推卸和控訴有如一場自編自導的加冕儀式。

代價不是用什麼做買賣,因為買賣不貼身談不上忍(痛)──明日台上的掌聲不必要用今晚逛街打機的時間換,展覽牆上得的讚譽也不必把手指頭畫得麻痺...所以有沒有創意變成是在哪所學校交學費的問題而已。消費的模式也漸漸趨化著人際關係變成這種強調相互成就的依頼,不過所成就的不是「仁」字裡頭那種彼此造就的更高價值,而是有如迪士尼產品一樣的夢幻式自我。失敗則是天時地不利,眼淚和吶喊以外的出路可以是高呼自已曾經擁有過云云。

週未看好戲量的《忘了時間》,又勾起這一連串感覺,兩小時劇本不無醍神的對白,圍繞一群年青人因成長而變質的「批判」,亦容易引起滿腔義氣熱血的年青觀眾的共鳴,不過看著總覺輕輕浮浮的不窩心,想來也是與主角輕待可付出的「代價」而白乾造夢,顯得敍事有點力不從心的樣子。

-原載十月十二日成報<七情上面>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