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申請中豐樂圍發展圖則,建議中的豪宅帶儼如一隻非禮的手,打擾了濕地的安寧。 (圖片引自城規會)
在聖經中,挪亞因得到上帝的啟示打造方舟,將地上所有生物都帶到方舟上,結果避過了大洪水的毁滅性災難;在現實裡,我們也有現代版的挪亞方舟,不過今次卻是挪亞自己,首先把整個自然生態毁滅了,然後再在美麗新世界中打造生物樂園,至於原來的生物是生是死,倖存多少,那真的是上帝才曉得了。
這個現代版挪亞方舟的夢想,很可能會在近月城規會會議中實現。相對於2009年項目環評通過時的沸沸揚揚,以及去年南生圍申請的擾擾攘攘,在9月剛剛結束的豐樂圍項目公眾諮詢,卻可以用上水靜鵝飛來形容。雖然城規會也收到逾300 份反對意見,不過既然輿論壓力不復當年,房屋供應短缺佔據主流論述,大概連委員們做夢也沒想到,這正是通過項目的最理想時機。
為什麼說豐樂圍是現代版挪亞方舟?發展商經營這個項目已長達廿年,過去十數年正一直驅趕區內的養魚戶,因而造成了漁塘「荒廢失修」的「客觀事實」(長實控告村民案件,詳見此)。由於很多漁塘已不再養魚,人不再在這一帶活動,原有社區亦早已不復存在。這個原本天人和諧的生態系統,卻突然變成了半蠻荒的原始狀態,當然有賴發展商以區區數百萬的小數目(還未夠在新建的千多豪宅中買半個單位),禮聘環保團體來扮演「超人特攻隊」,「拯救」這片香港寶貴的濕地資產。
無論是以公私營合作的名目,借保育過橋來延續地產霸權,抑或是直接了當的新界圈地運動,將農村和農田以堆土機模式填平,背後均建基於一套「香港漁農業凋敝」的迷思,認為香港漁農業早已失去競爭力,早晚都會面臨淘汰的厄運,因此應該及早騰出土地來,紓緩緊絀的住宅用地供應。事實上,早一陣子樓價不斷飈升,每隔一兩周便會有人出來重彈老調,果然謊言講了一萬遍便會變成真理;不過最近樓市回落,新界土地的身價也突然大幅貶值了,彷彿漁農業也不會再那麼容易「凋敝」。
回說上述「先毁滅、後保育」的挪亞方舟邏輯,其實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剛巧筆者有個朋友在四川負責「城鄉統籌發展」工作,她那區便打造了一個成都最大的濕地公園──無非就是徵收了大量農地,把它們完全剷掉,然後再挖一些水池出來,再弄些亭台樓閣之類。無分國界,任他如何套上保育的幌子,也掩不住這種推土機的性格。
這種情況在香港其實一點也不陌生,最記憶猶新的當然是皇后碼頭,先把它拆掉再易地重建,已較天星碼頭「大有進步」了;大概日後大量的市區重建項目,也會像嘉咸街一樣,把傳統市集打造成以前海洋公園的集古村一般;還有大家必定常到也是同一發展商的1881,不說你肯定不會猜到,那竟是以前水警總部的一級建築文物呢。不過這種活化模式應用在自然保育上,至今真正落實還只是頭一遭。
剛好在五十年前,Jane Jacobs出版了她的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es,以一己之力扭轉了以往野蠻的市區重建模式,改變了格林威治村、紐約以至全球城市規劃的命運,連帶當年市建局取代土發公司,4R策略中「保育」、「復修」、「活化」也佔了三席。Sharon Zukin 也是住在紐約的城市學者,她繼承了Jane Jacobs的遺志,卻發現當今都會城區的發展主流,已由「活化」凌駕了「保育」、「修復」,經濟效益取代了歴史文化價值,中產品味時尚產業取代了原來生活在社區裡活生生的人,為紐約打造後工業時代的「象徵經濟」(symbolic economy)。無論如何,仍是經濟論述凌駕了人的需要。
我們大可將這種「活化」論述,稱之為「迪士尼化」、「主題公園化」,又或是「西九化」、「博物館化」,不過我想最貼切的形容詞還是「木乃伊化」、「標本化」,因為它首先需要活活地將原來的生物弄死了,將居住在土地上的人趕走了,然後再假惺惺地貓哭老很鼠,以救世者的姿態來進行保育修復,為巨大的地產利益來塗脂抹粉﹣﹣這大概就是葛蘭西原意上「霸權」最典型的例子﹣﹣不用再赤裸裸地進行暴力掠奪,轉而以綿花糖的懷柔策略攏挌人心,如此人人歌舞昇平、皆大歡喜,地產霸權也就千秋萬世了。
陳劍青、韓江雪@土地正義聯盟
延伸閱讀
Sharon Zukin (2010)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葉蔭聰(2010) 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中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