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讓區域價值做歷史的註腳

自從龍應台提出中環價值後,各區的區域價值便陸續出現。旺角價值、深水埗價值……彷彿每個地方都有自身的獨特文化,彷彿沒有自己的一套價值便不算是香港的一個地方。到底以匯聚各地文化聞名的香港真的有這麼多的價值體系,還是社會對十九區變得一模一樣的反抗?

龍應台提出的中環價值,是主導香港社會發展的一套價值觀。後來人們提出的旺角價值[1],相對於中環價值的拘緊和節制,是旺角K場Café 的那種活力和創意。按照這樣的邏輯,我們可以提出各式各樣的區域價值,甚至輕易拆解任何一種「價值」背後的涵義。舉個例,深水埗是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最低的地區,是電子零件的集散地(鴨寮街、黃金商場),也是一個等待重建的舊區,如果要為深水埗給予一個價值,那便是貧困、社會問題多,但不屈而團結[2]。

如是者,我們透過為各區賦予其區域價值,不但可以為該區做一個文化總結,還是讓該區在未被「Mall患」纏身之前,影一張遺照。我們說在全球化影響下,香港自身也在Mall化及連鎖化,連鎖店在各區開業,無論身在香港最南,還是新界之北,也可以吃到同一種味道的食物,看到同一設計的衣服以不變價錢熱賣。最後,是忘記了吃涼粉應該到元朗,買雞蛋仔要到北角,食紅豆餅要去長洲。

吊詭的是,我們每天害怕十九區變得一模一樣,每一個人變成各自的複製品,但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大家卻開始習慣這樣的生活。幸好,區域價值的出現給予我們重新審視地區文化的契機。區議會選舉將至,政黨和區議員紛紛為市民登記做選民,努力開拓票源、增加市民選舉意識的工作。提升區內市民對該區的歸屬感絕對是區議員重點工作,而發掘區域價值並加以宣傳及發展,對於對抗連鎖化及Mall化更形重要。當然,不一定每一區也有極獨特或極分明的區域價值,但每一區因著其歷史背景,也應有至少一樣足以令人懷念的地區特色,或許是特色美食,或許是貨運傳奇,或許是神農傳說,或許是圍村風光。

回歸十年,不只是說故事的時間,在檔案法仍未制訂之前[3],我們也應該努力為香港,為自己成長、居住的地方,做一個紀錄。無論這個紀錄是否詳盡,不論這個紀錄和自己是否相關,當這個紀錄流傳下去的時候,幾十年後,我們能夠讓被屏風樓包圍的子孫知道,從前有一個叫冬天的季節,他們的爺爺嫲嫲會在這個季節到尖沙咀看燈飾,到車公廟轉風車,到大埔林村對著一棵真樹擲寶牒許願。

延伸閱讀
[1]《咖啡.沙龍.文化.香港人》

[2]誰的深水埗?為誰而重建?

[3]別讓「集體記憶」變成「集體記臆」——香港不可以沒有《檔案法》

查斯特的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