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五日,本報的〈李怡專欄.評價紫陽〉,提及九一年在洛杉磯,許家屯認為趙紫陽在八九民運時,犯了三大錯誤。
一、不應出國訪韓,讓李鵬主持中央工作,可以有機會向鄧小平進讒。
二、不應向戈爾巴喬夫透露,中央決定最重要問題須由鄧小平掌舵,以致遊行隊伍把矛頭指向鄧,鄧因而決定鎮壓。
三、不應辭職,由趙去執行鎮壓總比其他人好,並且能保住自己的黨內地位。
當時在座仍有金堯如、千家駒和李怡等,除金不同意第三點外,各人都全部同意這三點。
在該文見報前,我也聽過李怡兄講述許的這些意見,卻沒有反應,但心中不以為然。我是三點都不同意的,現在來說一說。
假如讀過楊繼繩的《中國改革的政治鬥爭》,便清楚自開放改革以來,鄧小平只推動經濟改革,在政治上卻寸步不移,堅持四項原則。開放改革,是為了不致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共產黨因而垮台;四項堅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共產黨的領導。所謂「兩個基點」,都是一個目的:維持鞏固共產黨的權力和統治。
「六四」事件給我最深刻的經驗教訓是:中共決不容許對其絕對權力的任何挑戰,不惜採取任何手段去鎮壓這樣的挑戰,去消滅這樣的挑戰的力量。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也視為是這樣的挑戰的。
八七年,胡耀邦被迫下台,只是因為反對「自由化」不力。他又犯了甚麼錯誤呢?他雖然沒有像趙紫陽被軟禁十六年,仍保留政治局常委的職位,但又有甚麼作為,不是最後鬱鬱而終嗎?假如趙照許家屯的三點去做,恐怕也只會像胡一樣而已。再來細說許的三點意見。
一、趙不出國,讓李鵬主持中央工作,李就不可以向鄧小平進讒嗎?讒言之所以能夠起作用,並非讒言本身,而是聽者的內心有與讒言共鳴的因素,內因是決定性的。
二、即使趙紫陽沒有向戈爾巴喬夫透露,但對政治和中共略有了解,都知道鄧小平是當時掌握最高權力的幕後人。鄧只是聽了「黨委總書記,不要太上皇」這句口號,才老羞成怒決定鎮壓嗎?從他能逃過文革的大劫來看,他不是一個感情衝動、意氣用事的人。
三、由趙紫陽去執行鎮壓,真的會較好嗎?即使如此,也不過是「百步」與「五十步」之分,是死一千人還是死二千人而已。趙去執行不那麼殘酷的鎮壓,是不是也會被視為鎮壓「不力」呢?我絕對同意金堯如的看法,這是大是大非問題。金因「六四」事件而成為「自炒」的黨員,我想趙也不會為了保持住「黨內職位」而去執行鎮壓的。
最近,一篇題為「叩訪富強胡同六號」的文章,是趙家一位不願具名的親友去年探訪趙紫陽的實錄。裏面提到鄧小平的性格和對政治的看法。參照便知許家屯的三點假設,是似是而非的馬後炮。
司徒華
蘋果日報